文武聖殿 之肇建緣起,可溯至民國十年辛酉歲六月二十四日關聖帝君聖誕佳辰,斯時本市信眾崇仰聖帝神威,投誠以敬,決議奉請澎湖紅毛城武聖廟神尊來台,值年輪祀。
民國十四年仲春,由於信眾日增, 為了便利膜拜,遂租用藍家祖屋奉祀,同時成立「鼓善社修德宣講堂」,佈道行善,振煥天章。至民 國十六年,雖申請建廟未獲日本政府同意,信眾仍公推許鐘、張戊壬、林旺、陳金榜、陳同、陳江力等為籌建委員,洽購陳家房屋三棟,改建為殿堂,恭請 聖帝入堂安座,正式額稱「武聖殿」。
文武聖殿 之肇建緣起,可溯至民國十年辛酉歲六月二十四日關聖帝君聖誕佳辰,斯時本市信眾崇仰聖帝神威,投誠以敬,決議奉請澎湖紅毛城武聖廟神尊來台,值年輪祀。
民國十四年仲春,由於信眾日增, 為了便利膜拜,遂租用藍家祖屋奉祀,同時成立「鼓善社修德宣講堂」,佈道行善,振煥天章。至民 國十六年,雖申請建廟未獲日本政府同意,信眾仍公推許鐘、張戊壬、林旺、陳金榜、陳同、陳江力等為籌建委員,洽購陳家房屋三棟,改建為殿堂,恭請 聖帝入堂安座,正式額稱「武聖殿」。
元亨寺位於高雄市鼓山區,座落壽山山麓,據高雄市志大事年表記載,肇建於清乾隆八年(公元一七四三年),為福建漳州經元大師所建置,主祀觀音大士,原稱「元興寺」。
又據民國六十二年(公元一九七三年)新建大雄寶殿時,所發現乾隆三十七年(公元一七七二年)古碑一方,依此推算已有三百餘年之歷史,堪稱本省少數古剎之一,奉內政部68、10、8台內民字第四九二0三號函暫訂為三級古蹟。
崇雲宮主祀觀世音菩薩。最早於晚清時期由劉氏家族雕刻觀音菩薩、延平郡王於宅中奉祀,至宣統辛亥年,由劉氏宗族與地方善信共同發起創設「崇雲廟」,為崇雲宮前身。民國29年(1940),日人推動皇民化運動,致使崇雲廟與本庄頭王爺壇均被廢止,當時神像為避免遭日人焚毀,都集中寄祀於南隆輔天五穀宮。
二戰結束後庄民信徒自輔天五穀宮迎回諸神佛像,並組織讀經參拜團體與弘法委員會,民國35年善信組織重建廟殿,於41年完工落成,命名為「崇雲宮」。
鳳山龍山寺創建年代,缺乏正式考證依據,有說在康熙末年,或乾隆初年。當初或許創建時,只是一座草堂小寺,香火未盛,參拜信徒較少,僅是四周善信頂禮祈福的聚落信仰中心,因而未有完整的建寺記載。
據清朝鳳山縣知縣李丕煜於康熙五十八年(西元一七一九年)初修「鳳山縣志」時,尚無有關龍山寺之文字記載。當時的鳳山縣署設於興隆里舊城(今左營),朱一貴起事反清復明,是在康熙六十年間,當時的鳳山市稱為「下陂頭街」,新城遲至乾隆五十三年林爽文亂平,縣署才由舊城遷移至下陂頭街,重築新城。
威靈寺位於燕巢鄉西燕村,建於清朝嘉慶年(公元一八一三年),主祀玄天上帝。
燕巢昔稱妻剿中,東望麒麟山,西背阿公店,南膽觀音山,北顧大崗山。地靈人傑,威靈扣寺,初建於清朝嘉慶年間(西元一八一三年),時以玄天上帝威顯八方,療佑眾生,香火鼎盛,輓近以來,靈應益昭,信徒日眾,遐邇前來朝香之善男信女,絡繹不絕,嗣以廟以簡陋,經管理委員會通過就地重建。
透過史料與論述可推論超峰寺的前身為超峰石觀音亭,奉祀觀音佛祖,在乾隆6年(1741)之前由僧人紹光募緣興建,乾隆28年(1763)擔任台灣知府的蔣允焄,至大崗山附近巡視防務兼遊玩,同時到超峰石觀音亭附近禮佛,見該亭簡陋破敗,於是捐錢整修,並賜名超峰寺。
由於這是超峰石觀音亭改建為超峰寺的重大轉型,因此蔣允焄被視為超峰寺的建立者,今日超峰寺功德堂仍供奉蔣允焄牌位,寺中更長期流傳蔣允焄飛瓦建寺的一段佛門善緣與山中佳話。
梓官城隍廟,位於梓官舊部落的市中心,與公有零售市場毗鄰,也跟遷移不久的善化堂並列,是梓官、中崙一帶居民的共同信仰中心,也是南台灣的道教重地。
這一座城隍廟,創建於清朝嘉慶五年(1800),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根據記載,這期間,內外部曾經有過二次的整修,以及一度的全面重建,第一次整修時間是在民國二年,第二次修建,則在民國卅六年,而完成全面重建是在民國六十九年,新廟落成之後乃有現在冠冕堂皇的莊嚴廟觀。
觀音山大覺寺,或稱大社大覺寺,簡稱大覺寺,舊名翠屏巖,是位於臺灣高雄市大社區觀音山的佛寺。
相傳臺灣清治時期康熙年間,有蘇、林兩姓為卜葬祖先,各聘風水師尋找墓地。先來觀音山的風水師找到一處穴眼,斷定為「將軍座帳」寶穴,就在穴眼埋方孔錢作標記;後至的風水師,也相中此地,認定為「國公點兵」寶穴,在穴眼釘鐵釘為記號,巧好釘中錢孔。動土當日,兩方爭執都是自己先相中,各埋有銅錢和鐵釘為信物。鳳山知縣楊芳聲裁決此風水地只有觀音佛祖才適合,於康熙廿八年(1669年)將地充公建寺。
本宮所祀奉之媽祖神像原自泉州於三百二十年前隨杜姓先民來台定居於本庄、里巷屢見聖母神蹟、庇顯保國佑民。
此後聖母神像、由每年三月廿三日聖誕日輪換奉祀於爐主家中、延至民國五十一年間楊登誥、王軍華、王木火、周月英、杜郡等眾信不忍聖母居無定所有失崇敬乃提議興建廟宇四募建資、承蒙眾信鼎力捐獻、將廟宇築於馳名遐爾的古蹟「龍目井」後面顧命名為[聖明宮]。
民國64年(西元1975年)濟公活佛的信徒於舊庒鄭師兄的家中排香案,祈求濟公活佛降駕設壇度眾,一段時間又遷移至陳師兄家中救世度眾一年多,濟公活佛又顯化選址在目前的所在,當時以竹柱鉛板屋頂塔建而成,歷經多次的颱風摧殘,也因濟公活佛的顯赫神跡屹立不搖,也由於信眾日漸增多不敷使用,經過大家的努力,齊心協力,改建成現成的構造,稱為天台宮。
由於濟公活佛大慈大悲的精神,先幫助五公菩薩於民國七十七年(西元1988年)建立五公寺,並且在福德祠屋頂上方恭奉一尊「濟公禪師」的站立塑像,栩栩如生,也在五公寺前的「佛靈池」,濟公禪師站立在龍頭之上,代表「濟公禪師」的聖號「降龍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