圳頭古亭福忠宮奉祀池府千歲,係於乾隆四十二年(西元 1776 年)福建省泉州府興化港,隨王船漂至古亭海港邊,當地民眾登船,只見神像一 尊及滿載食物及大杉,眾人即在圳股頭大片頂王船停靠處之海邊(現圳頭村 14 鄰)創廟奉祀。
後舉凡疑難雜症風水地理,所求無不靈驗,香火鼎盛, 遂於民國 35 年遷建至現址;後歷經民國 56 年、58 年改建,民國 70 年重 建,71 年完工,後因漏雨嚴重,地方仕紳遂於民國 88 年發起重建,至民 國 92 年完工,並舉行入廟安座儀式。
圳頭古亭福忠宮奉祀池府千歲,係於乾隆四十二年(西元 1776 年)福建省泉州府興化港,隨王船漂至古亭海港邊,當地民眾登船,只見神像一 尊及滿載食物及大杉,眾人即在圳股頭大片頂王船停靠處之海邊(現圳頭村 14 鄰)創廟奉祀。
後舉凡疑難雜症風水地理,所求無不靈驗,香火鼎盛, 遂於民國 35 年遷建至現址;後歷經民國 56 年、58 年改建,民國 70 年重 建,71 年完工,後因漏雨嚴重,地方仕紳遂於民國 88 年發起重建,至民 國 92 年完工,並舉行入廟安座儀式。
大園福隆宮共有六座神龕,除主神開彰聖王,還有玉皇大帝、觀音佛祖、關聖帝君、天上聖母、福德正神及諸仙佛聖神,福隆宮建廟於西元1852年不只是百年廟宇,更是桃園十大公益寺廟!!
大園仁壽宮為區內居民的信仰中心,宮內奉祀感天大帝,始於清道光18年(西元1838年),由福建省漳州府漳浦縣人許文量恭請來台。
初期安奉於民家,緣大帝神威赫濯,為民消災解厄,醫治萬病,無論何種疾病,都能藥到病除,為此各地善男信女感念大帝恩澤,遂於清光緒11年(西元1885年) 8月10日,由大坵園地方人士李登及許阿斗等,發起勸募緣金1200元,謹擇本址,建設土角造葺瓦廟宇,題曰:「仁壽宮」以奉祀大帝。
清光緒22年 (西元1896年),宮被日本佔為新埔辦務署大坵園之署辦公廳,時眾信士捐獻緣金,承買民房而遷大帝奉安之,清光緒27年 (西元1901年)日本因支廳廳舍建築完竣,乃將仁壽宮交還大帝,地方信徒遂復接大帝返宮。
清光緒廿一年(西元1895年)七月十日早晨,當時天氣晴朗,風平浪靜,當地居民如往常下海捕魚或採摘海菜,遠聞鑼鼓管弦聲美妙之傳入耳中,望見近海,有一帆船異常美麗,徐徐而來。
當庄民游泳登船查看,發現船艙內潔淨富麗,且安奉十數尊神像,視之各有書名,即為鄧府、金府、龐府、紀府、凌府、唐府、姬府、王府、袁府等九府王爺及九府夫人,並有狗、羊、貓、雞、鴿,和醬、鹽、油、酒、米、柴、及白飯二鍋,摸之尚溫,桌上設有滿席佳餚,庄民議論咸信此乃大陸駕至之神船,王船到此,必有吉兆,隨即上岸告知保正郭惷九;翌日,保正邀集庄內壯丁下海,合力將神船挽起,恭請九府王爺暨夫人回來,先奉祀於一茅屋中,村民紛紛聞風而至朝拜。
清光緒廿一年八月,由保正及地方人士林萬振等發起募捐,募得1,200銀元,由九府王爺選址於同年九月興建貴文宮,將神船拆為建材,同年十月十日完工,恭迎九府王爺暨夫人入廟奉祀。
大園仁壽宮為區內居民的信仰中心,宮內奉祀感天大帝,始於清道光18年(西元1838年),由福建省漳州府漳浦縣人許文量恭請來台。
初期安奉於民家,緣大帝神威赫濯,為民消災解厄,醫治萬病,無論何種疾病,都能藥到病除,為此各地善男信女感念大帝恩澤,遂於清光緒11年(西元1885年) 8月10日,由大坵園地方人士李登及許阿斗等,發起勸募緣金1200元,謹擇本址,建設土角造葺瓦廟宇,題曰:「仁壽宮」以奉祀大帝。
清光緒廿一年(西元1895年)七月十日早晨,當時天氣晴朗,風平浪靜,當地居民如往常下海捕魚或採摘海菜,遠聞鑼鼓管弦聲美妙之傳入耳中,望見近海,有一帆船異常美麗,徐徐而來。當庄民游泳登船查看,發現船艙內潔淨富麗,且安奉十數尊神像,視之各有書名,即為鄧府、金府、龐府、紀府、凌府、唐府、姬府、王府、袁府等九府王爺及九府夫人,並有狗、羊、貓、雞、鴿,和醬、鹽、油、酒、米、柴、及白飯二鍋,摸之尚溫,桌上設有滿席佳餚,庄民議論咸信此乃大陸駕至之神船,王船到此,必有吉兆,隨即上岸告知保正郭惷九;翌日,保正邀集庄內壯丁下海,合力將神船挽起,恭請九府王爺暨夫人回來,先奉祀於一茅屋中,村民紛紛聞風而至朝拜。
清光緒廿一年八月,由保正及地方人士林萬振等發起募捐,募得1,200銀元,由九府王爺選址於同年九月興建貴文宮,將神船拆為建材,同年十月十日完工,恭迎九府王爺暨夫人入廟奉祀。昭和9(1934)年,地方信士提議改建廟宇,由保正郭蔡財及大園庄長林呈禎申請,經新竹州知事核准,由郭蔡財等人發起募捐,於日昭和10(1935)年新建,昭和11(1936)年完竣。民國82年由廟宇損壞陳舊,遂發起重修,於民國84年冬告竣,同年農曆十一月十日至十二日,啟建王爺渡台一百週年祈安三朝法會。
本寺供奉之黑面觀音菩薩 係自日據時代保留至今,因係由林口竹林山寺迎奉而來,本寺亦為竹林山寺分寺。
日據時代,因為皇民化活動中斷傳統信仰,日本人擬搗毀神像,先人李立、林闊嘴等人,遂將竹林山寺部份神尊恭迎至大園鄉菓林公館草厝中隱匿,誠敬奉祀。
清光緒元年(西元 1874 年),大陸漳州府溫州地方,建造王船並雕塑 雷、蘇與溫府三府王爺安奉放入海中,三府王爺駕駛王船進入許厝港,當時鼓樂喧天,村民前往查看,庄中仕紳即請回供奉,村民每次出海均焚香 膜拜,祈求豐收,在船上均能安祥處順,漁獲滿載而歸,信徒日眾,漸為 許厝港與保障村民之信仰中心。
清光緒 2 年(1875),因香客日眾,土角厝無法容納眾多信眾,即由 信眾莊嬰等人發起建廟,為土角為牆,原木為頂,廟名為「乾元宮」。
先民陳佑於1853年(清咸豐三年,歲次癸酉)六月,獨自駕舟強渡臺灣海峽,前往福建省漳浦縣墩上社輔信王公祖廟,欲迎回金身。雖然請示王公慨允所請,但當地士紳卻不准陳佑分靈,且恐金身失蹤,日夜加派人手護守。
不久陳佑糧盡囊空,只得駕舟返台,未料舟行海中,突遇狂風巨浪猛襲,舟身傾覆而被漂回墩上社港口。陳佑奔往祖廟,見守護信眾皆酣睡,再度請示,王公欣允所求,乃從容請回金身駕舟返台。由雞籠登陸,安座於竹圍陳佑家宅,供眾信焚香拜謁。1854年(咸豐四年,歲次甲寅)於現址建廟。
清光緒元年(西元1874年),大陸漳州府溫州地方,建造王船並雕塑雷、蘇與溫府三府王爺安奉放入海中,三府王爺駕駛王船進入許厝港,當時鼓樂喧天,村民前往查看,庄中仕紳即請回供奉,村民每次出海均焚香膜拜,祈求豐收,在船上均能安祥處順,漁獲滿載而歸,信徒日眾,漸為許厝港與保障村民之信仰中心。
至清光緒3年(西元1876年),因香客日眾,土角厝無法容納眾多信眾,即由信士許連枝與許乾發起建廟,募得700銀元,即於港仔嘴海邊興建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