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北區 福隆宮

福隆宮昔時屬台南府治鍞北坊,坐落府城北偶、燕潭之南,大北門城城門南向約200米處,小東門城則在本宮左側向東直線距離約650米。肇建於明末永曆年間 (西元一六四七 ~ 一六八三年) 《台灣通治》昔時原名「福隆境」,世居在地耆佬亦所述先民移墾時為求海途平安,自福建同安縣白礁迎奉保生大帝來台。隨著「市仔頭街」日趨繁榮,市集攤商販夫及落籍的住民漸眾,乃倡議整頓已見頹廢的祠廟,於清嘉慶七年 (西元一八O二年) 著手重建。道光及光緒年間續有修葺。為當時往永康、新化、玉井等地之交通要道,連絡府治內外,清代大、小北門的外側為農業地帶,外地農產多經人力挑運入城,經大北門運入的貨物以米穀為主,就在福隆宮前庭交易遂成為米市,為當時唯一之米市場,居民聚居成街,繁華一時,稱為「市仔頭街」,福隆宮遂有市仔頭廟之稱。

本地多為福建省同安縣白礁移民,本宮之肇建於明末永曆年間,據父老回憶云,本宮大帝尊像,係先民移墾時,為求海途平安,自福建省同安縣白礁迎奉保生大帝來臺者也。隨後市仔頭街逐漸繁榮,眾人乃倡議立廟,以供朝夕膜拜,均霑大帝靈澤,立廟之後,大帝神靈顯赫,信者雜沓香火鼎盛。

日人領台,拆大北門城,築鐵路,大北門城内建公園,交易腹地驟失,市仔街乃漸趨沒落成六米不及窄巷,居民或另謀生計它遷,致廟務一時荒廢。民國四十一年,成立首屆管理委員會,重整神宮與廟務,保生大帝及吳府三千歲濟世救人,靈通三界,威伏群魔之顯聖事蹟,四方傳聞,前來祝禱者日增,香火鼎盛,威名再現。民國四十四年莊新全、張添壽、黃進成、郭水源、曾大池、陳大抱、李春標等發起募捐修建,民國四十五年終告完竣,規模始具,民國四十八年己亥年農曆十二月建醮。歷二十三年,風雨無情樑柱腐蝕飾物斑剝,民國七十一年依大帝暨吳府千歲降臨指示,拆除舊廟重建,境內外信眾合力捐輸,廟堂於民國七十八年全部峻工,現貌為鋼筋混凝土南方式建築,座北朝南,正殿為歇山重簷,門開三間,兩側有鐘鼓樓。並於同年舉行三朝慶成祈安清醮大典,祭典盛況空前熱鬧非凡。

福隆宮正殿主祀 保生大帝 ,同祀 文衡聖帝、吳府千歲。配祀五府 (李府、池府、吳府、朱府、范府) 千歲,康王、趙王二元帥,關平、周倉二將軍,中壇元帥、徐甲真人及黑虎大將軍等神祉。全臺白龍庵百壽堂張部駕前孫將軍、斌將軍因緣寄祀於本宮。後殿則供俸觀音佛祖、註生娘娘、福德正神。

文章標籤

Josep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