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新北市 新莊區 (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新北新莊 慈祐宮 天上聖母

慈祐宮的創建年代,有數種說法,依據連橫所著《台灣通史》:「慈祐宮,在興直堡新莊街,康熙25年建,祀天上聖母。」《台北廳志》也沿用這說法,加上新莊人口碑相傳的說法,新莊人大都沿用康熙年間所建之說辭。

新北新莊 慈祐宮 福德正神
而余文儀的《續修台灣府志》記載,慈祐宮於雍正9年(1731年)所建;另外,陳培桂的《淡水廳志》則說乾隆18年(1753年)建;又根據廟中所嵌同治12年(1873年)立的《重修慈祐宮碑記》,則明確記載為雍正7年(1729年)。
根據新莊人所傳說的,慈祐宮於康熙25年(1686年)開闢之初,先建小廟加以崇祀。

文章標籤

Josep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北新莊 武聖廟 關聖帝君

新莊武聖廟與慈祐宮、廣福宮並稱為新莊三大廟之一,於清乾隆25(公元1760),由汀州貢生胡焯猷(1693-?)捐獻廟地於新莊米市街創建。根據連橫(1878-1936)《臺灣通史》記載:「新莊武聖廟,係在清乾隆25(公元1760),由貢生胡焯猷在興直堡新莊倡建,祀漢壽亭侯關羽。」由此可得知新莊武聖廟建廟時間,比新竹關帝廟還要早,因此新莊武聖廟是北部地區最早的「關帝廟」,當地人稱為「關帝君廟」。

新北新莊 武聖廟 玄天上帝

嘉慶2(公元1797),廣東嘉應州鎮平縣人張穆(生卒年不詳)捐獻錫口庄(臺北市松山區)田地數畝做為廟產,將廟地租他人使用,收入做為廟平日營運開銷,在後殿左牆上,崁有木碑記錄此一過程,也說明了新莊武聖廟此時的信眾,並非僅有在新莊地區而已,已經是跨區域性的信仰中心。道光元年(公元1821),新莊縣丞王承烈(生卒年不詳)與地方仕紳林平候(1766-1844),高玉峰等募資,擴建武聖廟為三進式建築廟宇。道光、咸豐年間相繼發生漳、泉械鬥,咸豐3(公元1853),新莊地區爆發大規模漳泉械鬥,武聖廟也無法幸免於難,遭大火焚毀。同治元年(公元1862),新莊縣丞郭志緯(生卒年不詳)鑑於武聖廟焚毀後遲未整修,遂發起募款整修,然而彰化爆發戴潮春事件,其部將楊貢(生卒年不詳)率兵北上,意圖攻入新莊市街,整修武聖廟也因此延宕。直至同治5(公元1866),亂事平定,新莊縣丞郭志緯繼續倡導整修武聖廟,並為感謝關聖帝君保佑平亂,率先捐獻薪俸,在官方及地方仕紳同心協力下,武聖廟於同治7(公元1868)完成整建。縣丞郭志緯並撰文寫下這段歷史與武聖廟發展過程,今碑文仍存放於廟中,是武聖廟重要的史料文物。

文章標籤

Josep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文昌帝君.jpg

新莊文昌祠供奉文昌帝君。雍正七年(1729年)慈祐宮重修時配祀文昌帝君。嘉慶十八年(1813年)由新莊縣丞曹汝霖捐建文昌祠慈祐宮右後側。光緒元年(1875年)艋舺縣丞傳 端銓及士紳陳士璋等遷建於現址。本祠歷經一百二十一 年經八度重修,因其具開發與歷史價值,且保留較完整,目前列為三級古蹟。 

新北新莊 文昌祠 魁斗星君
本祠規模不大,占地面積893.82平方公尺,廟宇空間格局屬三合院式(前為三川殿、後為正殿、兩旁為廊、中為內埕,三川殿門外有外埕及山門)。間架結構方面正殿為三間十五楹之疊斗式與承牆式混合構架,廊為四楹抬樑式捲棚構架。其坐向為坐西北朝東南,背山(觀音山,可藏風)朝水(大漢溪,可止氣),屬神居美地。整體而言,本祠外觀色彩平常,概由屋頂的黃、檐口的藍綠及大門的紅構成,屋架以紅黃為主色,青綠、藍白、金色其次。

新北新莊 文昌祠 瘟祖

文章標籤

Josep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北新莊 廣福宮(三山國王廟)

新莊三山國王廟係乾隆45年(西元1780年)粵人捐建,為北台灣最早興建屬客家人信仰的廟宇,見證新莊早期移民墾拓有客家人參與。
光緒8年(西元1882年)廟毀於大火後,由新竹潮州籍客民陳朝綱發起募資於光緒十四年重建,由於募資的不足及乙未年日人據臺,重建的廟宇未再將其棟樑漆以彩繪,有別於一般寺廟的光鮮華麗,得以保持樸素原貌。民國25年(西元1936年)重修,改名為「廣福宮」。
新北新莊 廣福宮(三山國王廟)

三山國王廟,以「三山國王」為主神,屬廣東潮州籍人的守護神。由於三山國王是當時潮屬九縣人民的福神,潮州人要移民到外地時,往往都會帶著三山國王廟的「爐香」做為護身之用,等到安全抵達台灣,衝惇O「三山國王」的保佑,所以有能力時會想建廟供奉,因此三山國王的信仰就在台灣各地傳佈開來。廣福宮最主要的特色為客式建築,也是新莊市唯一被列為二級古蹟者,讓人們可見昔日潮州人在新莊的足跡外;其宮中的文物,亦對了解往日的歷史有很大的助益。

文章標籤

Josep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