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12年(1886)庄民建茅茨奉祀玄天上帝,為鎮護之神,明治31年(1898) 8月因戊戌水災而遷建,明治40年(1907)重建廟宇名為泰興宮,昭和8年(1933)重修廟宇,民國84年因廟宇老舊,於原址重建,86年10月竣工。
主奉:玄天上帝
光緒12年(1886)庄民建茅茨奉祀玄天上帝,為鎮護之神,明治31年(1898) 8月因戊戌水災而遷建,明治40年(1907)重建廟宇名為泰興宮,昭和8年(1933)重修廟宇,民國84年因廟宇老舊,於原址重建,86年10月竣工。
主奉:玄天上帝
天和宮位在舊稱溝頭,今為廣興里的一部分。創建於民國五十四年-完成大廟正身,六十四年增建側殿,並在七十八年修建拜亭。
據說一百多年前,天和宮所在的位置原為土地公廟,但因土地公靈驗而遭人偷走,並換來一尊媽祖神像。事後土地公託夢給庄內人被安置的地方,順利迎回後,能將媽祖神像留於宮中供奉。
清嘉慶初(1800左右)由張姓先民自福建泉州同安縣供迎渡台,為張氏家內神供奉,道光中葉(1840)陳姓鑾井堂大突房人民入墾本庄西勢寮,後移入二溪路,與張家奉拜池府千歲。光緒中葉(1890)鑾井堂總理與頂庄庄主等人提議將池府千歲提升為護庒神祇供奉,民國20年增加岳府千歲,民國50年及資建廟,53年冬入火安座。
主奉:池府千歲
本地萬興部落,由先民遠自清初,由祖籍同安縣遷移來台,擇本地結設定居,時由祖籍迎來保生大帝,每年輪流安奉在爐主家中。
民國11年簡建之竹造醮壇,南側路旁為小廟,安奉諸神像,此為本部落廟宇之開端。到民國25年再募款購地,興建磚造瓦革三間,定名為保安宮。
伍天宮,即為本鎮北平里北勢庄之護庄神也,伍府千歲,係二千四百六十餘年前東周吳國之將軍,姓伍,名鵬字顯之。將軍受封大元帥,率師征討鐵歧山烏龍嶺,不幸壯烈成仁,為國殉義,以功德彪炳,升天為神,玉階駕前,參謀天職,一千七百餘年後約當南宋末葉,承旨下凡救世,神靈顯赫,法力無邊,百姓感恩而建祠;佈施南國,神麻廣被香火歷世而不絕,迨乎三百年前,大陸水患,千歲金身蒙塵漂流至澎湖,為鄉人迎回奉祀。神蹟遍布,蔭福島民,由此神威揚播、遠近聞名。約於一百五十餘年前本鎮北勢故老洪英之先祖,聞之而跨海迎請來台,由庄內弟子憑聖杯輪流值頭家爐主,奉請膜拜。自此,為庄里除妖驅邪,治疾託示,無求不應,無應不驗,庇佑鄉民,造化萬千,舉庄莫不敬信之,逐奉為護庄之神焉,而鄉民感戴之餘,致有創堂之議,以為固定之神居也。
民國四十五年,由弟子吳順成、洪進利、陳德、林泥、洪隱、洪考等發起,誠心祈求設神堂。採神乩,墾乞數月、始俯順眾望准旨在洪考家宅,同玄天上帝合壇創設三振宮,取乩童。以金尊賜挖座底粉和化仙丹,活人無計。近者悅、遠者來,信徒日眾、香火益盛,至此神居漸不敷使用,故於民國五十年,由管理董事會募資購地,請准新生路六十六號建廟,歷時近年,遂於翌年入火安座。由此香火愈熾,神化愈廣,信眾普及全島、神界亦陸續顯靈,民國五十六年,九天玄女借乩明示加入顯化,特向屏東縣內埔,德修堂分靈,永鎮伍天宮,舉北勢弟子莫不引以為榮焉。
創建於明末清初,原為洪萬見、洪通、洪江源三兄弟之家堂所有,明末清初隨鄭氏來台,早期在番押溝子墘,後遷居二林鎮王功寮,民40年聖母托夢要高雄陳大德為聖母重塑金身,同年11月18日開光安座,民64年庒民商量重建事宜,於65年動土興建,66年安座入火至今。
主奉:天上聖母
二林至揚宮所在地屬二林街偏西南的地方,舊稱「中西」,早年有位二林庄民因久病不癒,乃偕同鄰人前往彰化縣竹塘鄉九塊厝闡揚宮請示恩主公,經恩主公指示後,病漸痊癒,為感念恩主公聖澤,因此迎請三恩主至西平里照西路照西橋洪文昌家中安奉,至民國六十八年(西元1979年)才覓得土地創建至揚宮。
仁和宮起源於漳、泉二州來臺開墾定居的二林先民,沿襲祖籍地的信仰習慣,在二林興建媽祖廟,供奉天上聖母,成為二林地區的信仰中心。建築本身最早可考記載為清嘉慶20年(西元1815年)的第一次重修碑文,因年歲已久宮廟外貌剝落,地方耆老士紳倡議擴建,重修工作歷經8年,清嘉慶20年(西元1815年)完工。 仁和宮由於二林媽祖靈驗,深得四方居民愛戴,常年香火鼎盛。
日本時代信眾有感於距離前次改建已有百年,長久風霜歲月侵襲,檐桷剝落,而且拜亭在街肆繁盛下,顯得狹隘老舊,於是地方人士向當局請願重修獲准,進而與地方信徒勸募修建經費,日大正13年(西元1923年)仲秋興工,次年6月竣工。重修碑文上記載,此次的重修仁和宮仍然維持清朝修建的原貌,因廟宇匹鄰街道而將之退後,並新購毗連土地2段,正殿增建耳門,天井展長,廟外左右各留餘地4尺做通巷,因而廟貌於聿新且較以前寬敞。 修建完後的仁和宮見證「二林事件」始末,因位於鬧區及信信仰中心,仁和宮前的廟埕成為二林地區蔗農集會爭權益的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