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北竿 中澳口白馬尊王廟 白馬尊王

該廟約始建於清道光年間,可能與坂里天后宮同一時期起造,據居民王詩如口述:「在我老大公(曾祖父)時,在中澳口就有廟了,我老大公是「尚」字輩,墓也在坂里,當時在捕蝦皮,常以中沃口出入港。」如果從王詩如先生往前追算四代,約莫是清道光年間。以民國七十二年,村民在原址整建,並委請北竿守備指揮部支援兵工構築,採閩東封火山牆形式造型。民國八十七年,村民嫌本廟規模太小,而且中沃口已闢建成遊艇碼頭,有失體面,於是拆舊廟,從大陸採購石材、聘請師傅,另起造宮殿式廟宇即成現貌。廟中設置電動鐘、鼓懸於天花板,相當現代化。

馬祖北竿 中澳口白馬尊王廟 招濟真君

關於白馬尊王信仰在馬祖地區的源流,可溯及其居民之原鄉信仰。漢武帝之前,福建一帶由閩越國所統轄治理,至閩越王騶郢時為擴張版圖,北上圍東甌,南下擅擊南越,意圖在福建建立霸業,時郢第三子,頗有乃父之風,自幼習武有勇力,好騎白馬,因其排行第三,人稱之白馬三郎。這時候閩縣桑溪里山東之潭,潭廣六丈深不可計,此潭中有條大鱔長約三丈,常為禍附近居民,白馬三郎為民除害,挾弓矢射大鱔,鱔纏以尾,人馬俱捲入潭中溺斃,當地人感念其豐功偉蹟,立廟號曰:白馬三郎。唐貞元十年觀察使王栩,因福州一帶久旱不雨,王栩率眾撚香向三郎禱雨,不久果然天降甘霖,普潤萬物生機,感謝白馬三郎靈驗,於是修廟重飾廟觀,自然太守躬禱輒應,唐咸通六年觀察使李讃奏封龍驤候,梁貞明中,閩忠懿王奏封弘潤王,爾後,白馬大王除保境安民的功能外,祈雨便成了職司的神能,歷代君王亦崇祀加封廟號。

馬祖北竿 中澳口白馬尊王廟 和元帥

文章標籤

Josep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北木柵 指南宮 純陽祖師

指南宮,位於台灣台北市文山區木柵指南山一帶山麓,為台灣道教聖地之一,俗稱仙公廟,以主祀八仙中的「呂仙公」(即呂純陽、呂洞賓)緣故而得名。指南宮除為道教宮殿,亦按「三教合流」的理念,兼祀儒、釋。

台北木柵 指南宮 稽善惡

台北木柵 指南宮 握神機

指南宮奉祀的主神呂純陽祖師,係於光緒八年(1882),艋舺縣丞王斌林來台履任時,分靈渡海迎奉來台。初時呂仙祖由艋舺(今台北市萬華區)王家崇奉「玉清齋」,開堂濟世,仙鸞顯化,靈應著名,各地百姓紛踴前來,祈求神靈保佑,解厄消災。

文章標籤

Josep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雲林北港 武德宮 福德正神

台灣五路武財神的信仰始於北港,而傳奇的開始,則在北港的中山路上;北港與目前新港大部舊時合稱笨港,開埠可追溯至四百多年前顏思齊率部屯墾開始,後來因著地利逐漸演變為中部貨運吞吐的商港,在北港溪未嚴重淤積前可說是商賈雲集,舊時還有一府二笨的說法。而中山路則位居北港最繁華的區段,發展也最早。

雲林北港 武德宮 三官大帝

雲林北港 武德宮 福德正神%26;豐益境主

武德宮創辦人陳茂霖先生出身水林中醫世家,年輕時離家至北港發展,民國四十四年買下中山路本宮舊址所在店面開設保生堂中藥行懸壺濟世。該店面雖位處人潮熙攘的商業區,但陳主事之前的幾任屋主卻不但未經營出成績,甚或連居也不得安寧。據幼時曾住過該處的前屋主之子黃清南先生表示,小時候半夜起來,曾在大廳看到面色黝黑、極其高大的武將在大廳威武的行走著,未久即舉家搬遷。

文章標籤

Josep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北中和 福德宮(烘爐地) 福德正神

南山福德宮 源遠流長,歷史悠久,福建省詔安縣秀篆鎮河美村的呂氏先祖華現公(德進)從原鄉背負香火,攜眷渡海來台,於今南勢角從事墾植,闢地多達七十餘公頃。開墾茶山時,發現三塊石板,於是恭請福德爺香火與一只唐山陶製香爐,簡單築成準小廟供奉,冀以默佑邦家。

新北中和 福德宮(烘爐地) 山神星君

新北中和 福德宮(烘爐地) 註生娘娘

山上土地公靈驗事蹟頻傳,鄉民上山祭拜者越來越多,卻常發現小廟屢遭風雨及野貓野狗肆虐破壞,於是有人起意發起重修。民國41年當時,鄉內開設煤礦廠的游興仁大德聽聞此事發心出錢,委請呂漳其協助堪輿於原址改建成石造小廟,並恭塑土地公、土地婆奉祀,讓福德正神有個遮風避雨之所。

文章標籤

Josep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北中和 竟南宮(烘爐地) 孚佑帝君

竟南宮沿源起於光緒二十四年間,由地方善士呂登標先生建立恒升堂,崇奉 孚佑帝君為主神,以鳩集堂枝弟兄奉儒宗神教道統方便為門,四方男女求問者所感應蒙恩不矣。旋於民國四十二年間,鄉中好善士紳眾等,異口同音倡學經典、繼學扶鸞,恭迎聖神降筆以醒世度人、宏開覺路、廣納同道為宗旨,迨至民國四十九年間奉旨著作「木鐸更新」金箴頒刊付梓,其感化世人遐邇皆知也。

新北中和 竟南宮(烘爐地) 關聖帝君

新北中和 竟南宮(烘爐地) 司命真君

復於民國五十一年間,奉遵恩主聖意,宮堂遷至中和鄉南山路九十一號(現中和市興南路一段一八七號)並奉諭命名稱為竟南宮,遂成體天渡人之津梁焉,而編制章規組立管理委員會,由委員數十名更選主任委員,組織鸞班、誦經生、效勞生等風雨無阻均為義務效勞,其熱忱精神誠堪佩服。爾時宮舍漸覺狹窄之節,再於民國五十三年間,奉聖諭遷到同鄉南山路七一三巷四號(現之中和市興南路二段二五四號)借用游家祖業祠堂(則「開南堂」)為托足之宮址。

文章標籤

Josep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北萬華 艋舺龍山寺 觀音佛祖

艋舺,今名萬華,為臺北市發源地,其最古老市街在紗帽廚社的故址大溪口,即今貴陽街與環河南路口。清康熙四十八年(西元1709年)陳賴章墾號請墾大佳臘,福建泉州之晉江、南安、惠安三邑人士渡海來此而漸成聚落,當時平埔族人以獨木舟自淡水河上游載運蕃薯等農產品與漢人交易,時稱蕃薯市;而獨木舟在平埔族語言中之發音為Banka,漢人乃音譯為「艋舺」。

台北萬華 艋舺龍山寺 大智文殊菩薩

台北萬華 艋舺龍山寺 普賢菩薩

早年臺灣北部為一蠻煙瘴癘之地,俗諺「三在六亡一回頭」,環境十分險惡,漢人前來墾植時為求神佑,多攜帶家鄉廟宇香火以為庇護,後因漢人聚落漸增,三邑人士遂於清乾隆三年(西元1738年)合資興建龍山寺,並迎請福建省晉江縣安海龍山寺觀世音菩薩分靈來臺。龍山寺不僅是居民信仰中心,舉凡議事、訴訟等均祈求神靈公斷。

文章標籤

Josep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南龍崎 文衡殿 文衡聖帝

龍崎區中坑村內的關聖帝君文衡殿,巍峨聳立,氣度非凡,裡頭恭奉的是文聖帝君,與其他傳統廟宇不同的是,它沒有冗長的歷史,卻有一段傳奇的故事。

台南龍崎 文衡殿 註生娘娘

台南龍崎 文衡殿 福德正神

後甲關帝殿的信徒陳慶飛先生,25歲時怪病纏身,雙腳不良於行,每日仰賴藥物減輕疼痛,當時他每天不間斷的到台南後甲關帝殿虔誠祝禱,風雨無阻。民國56106日午夜2點,在殿內跪拜祈禮時,突然五彩映照,霞光萬丈,身長七尺左右關帝爺現身顯靈,十五天後,他的怪病不藥而癒,隨後又受到聖示,投身建築事業,之後經營建築事業一帆風順,為了傳揚神蹟,造福其他信眾,新建文衡殿以感念神恩。

文章標籤

Josep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北八里 天乙真慶宮 玄天上帝

龜馬山紫皇天乙真慶宮位於新北市八里區觀音山西北山麓,背依翠綠重山,面向淡水河出海口之台灣海峽,十三行博物館、台北港及淡水漁人碼頭皆近在眼簾。據山水之秀麗,得天地之靈氣,不僅是進香朝拜的道教聖地,也是尋幽訪勝的最佳去處。本宮原名「真武宮」,中間歷經「北虛宮」宮號,直到民國九十二年(歲次癸未年五月廿四日)奉 聖諭易名為『龜馬靈山』「紫皇天乙真慶宮」。

新北八里 天乙真慶宮 王母娘娘

新北八里 天乙真慶宮 文昌帝君

本宮創宮於民國六十一年孟春,為開山住持陳育德等昆仲為救治其母病痛所恭創。設址三重區仁愛街,崇奉 玄天上帝為主神,期間濟世渡眾,聖靈顯赫,沐恩諸方大德難以數計,朝拜信眾與日驟增,香火鼎盛。信眾日增,宮廟更形狹小,每逢萬壽慶典,人潮擁擠,鑼鼓喧天,造成社區安寧困擾,遂有尋地另建新宮廟堂的計畫。

文章標籤

Josep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北八里 漢民祠(廖添丁廟) 廖公添丁

八里廖添丁廟又稱漢民祠,建於台灣光復之初,因感念廖添丁義行,重建墓園及收撿其骸骨,原地重葬,為聊表仰慕之忱。

當地仕紳繼而發起在墓園前建造祠堂,又稱漢民祠,並成立管理委員會。

新北八里 漢民祠(廖添丁廟) 關聖帝君

新北八里 漢民祠(廖添丁廟) 孚佑帝君

文章標籤

Josep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北三峽 白雞行修宮 關聖帝君

行修宮,又稱白雞行修宮、行天宮三峽分宮,即台北行天宮的分廟。位在新北市三峽區嘉添裏白雞路155號,主奉關聖帝君(又稱山西夫子)、從神關平太子、周倉將軍。供奉神祇以關聖帝君在世時的結拜兄弟和家族、君臣為主,與行天宮祭拜的五恩主很大的不同。此宮與北投行天宮一樣,都有登山步道供信眾健走;在整體廟宇的建築上與臺北行天宮一模一樣,只有少數雕刻不同。但本廟廟名並非行天宮,而是行修宮。本廟創建艱辛,為玄空道長獨資,並未募集檀越香火錢籌建。

新北三峽 白雞行修宮 聖公%26;聖媽

19435月,空真子道長(郭得進居士)及師兄弟敬奉由覺修宮分靈而來的五恩主,於台北市永樂町(今迪化街)一處民宅三樓設立「行天堂」,以關聖帝君為首。當年,黃玄空道長(本名黃欉,法號「玄空」,1911年-1970年;行天宮方面敬稱其為「玄空師父」)得三兄黃新火居士引介,遂與「行天堂」關聖帝君結緣。

新北三峽 白雞行修宮 漢昭烈帝%26;諸葛武侯%26;恒侯大帝

Josep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