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聖太子廟與關聖廟相距不遠,而其廟貌之輝煌更甚於前者,本廟原本也係青岐長房所專屬,主祀境主關帝爺及中壇太子,相傳中壇太子的乩童曾隨神祗及信眾僑居汶萊,庇佑當地善信鄉僑,信徒們感於神靈庇佑之恩,乃於清代末年集資返回青岐蓋廟,民國三十八年被駐軍拆除構築工事,後於民國七十年重修過一次,復於九十三年再次重修今貌,已成為青岐全村共同信仰的寺廟。
楹聯:
關聖太子廟與關聖廟相距不遠,而其廟貌之輝煌更甚於前者,本廟原本也係青岐長房所專屬,主祀境主關帝爺及中壇太子,相傳中壇太子的乩童曾隨神祗及信眾僑居汶萊,庇佑當地善信鄉僑,信徒們感於神靈庇佑之恩,乃於清代末年集資返回青岐蓋廟,民國三十八年被駐軍拆除構築工事,後於民國七十年重修過一次,復於九十三年再次重修今貌,已成為青岐全村共同信仰的寺廟。
楹聯:
烈嶼雖是小島,但由於地理位置特殊,明清之際曾風光一時,當時連遠從福州、上海、湄洲和台灣來的船隻,都會在此泊靠。
某次有一艘來自杭州的船在羅厝避風泊靠後,船上供奉的媽祖神像表示願留此地享民間香火。
烈嶼的廟宇不少,烈女廟是香火最盛的廟宇之一!烈女廟位在烈嶼的西南端青岐村,又稱王仙姑廟。
烈女廟本名「貞節祠」,供奉王仙姑,原名為王玉蘭,廈門人,相傳某日,王女中午時分到海邊拾蚵時,慘遭調戲欺凌、溺死大海,隔天屍體漂至烈嶼龜山海邊,被當地海防駐軍劉姓戰士發現並安葬,後來王玉蘭託夢說明遭遇,駐軍官兵和鄉人聽聞後都十分感動,於是於西元1956年集資,由駐守烈嶼的陸軍81師為她建廟,更成了當時駐軍及當地村民的寄託。
烈女廟香火鼎盛,有求必應,後經翻修及擴建而有現今的規模,亦已成了烈嶼著名的觀光景點,吸引許多人前往祭拜許願,但要記得,這裡忌諱情侶及單身男子,更適合夫妻共同前往,如果許的心願實現,記得要回去還願喔!
今日的上林,早年分為上林、下林和高厝(劉姓)三個聚落。李將軍廟位在上林村的下林蚵民管制哨旁,初建於明代中葉,現有規模係民國七十二年修建完成。廟內主奉的李將軍和開浯恩主公陳淵,李將軍就是漢代飛將軍李廣,文帝時以出擊匈奴屢建奇功,武帝時為北平太守,臂力強,善騎射,匈奴畏之,號稱飛將軍。
廟前可望金廈海域,廈門島東海岸更是看得一清二楚,在戰地管制時期,這裡是管制營區,如今已經成了台灣及大陸遊客在此觀海眺望廈門島的主要地點。
烈嶼保生大帝廟(大道公廟)興建於明代初期,為烈嶼全境共同奉祀的神明,由全島依聚落分成八股輪流當爐主,故又稱為「八保老大」。
明嘉靖年間(公元1522年-1566年),佔據臺灣的荷蘭人結合海寇大肆作亂,烈嶼大道公廟也遭荷蘭人焚燬,神像暫由廟祝遷奉於西方村佛祖宮避難,奉祀方式也改為爐主制。
清朝初年,居民重新編成「四甲」,每年由一甲輪值,輪到爐主者迎請保生大帝神像回到該鄉里坐鎮供奉,即俗稱的「請大道公」,是烈嶼歷史最久、最有規模的宗教活動。
民國80年(公元1991年)後,因百姓經濟日漸富裕,信眾決定重建保生大帝廟,於民國85年(公元1996年)動工興建,採宮殿式構造、大殿加掛太子亭方式設計,廟前設花崗岩組砌牌樓,2年後落成為今日樣貌,為全烈嶼最富麗堂皇的道教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