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美集應廟最早於1860年(清咸豐10年)由福建省泉州府安溪縣高姓族人建於竹圍內(今景美國小南側近景美溪的操場),因經常淹水、風水不佳,於1867年(清同治六年)重新建廟於景美街現址,在正殿高懸當年廟宇落成時高姓族人所贈「大平世澤」匾額見證歷史。
廟宇歷經三次大整修,每次大修竣工都有贈匾祝賀及銘刻碑文紀念:第一次在1924至1926年(日治大正13至15年),廟內置「威鎮東瀛」、「南閩遠服」匾額及捐款芳名碑文;
景美集應廟最早於1860年(清咸豐10年)由福建省泉州府安溪縣高姓族人建於竹圍內(今景美國小南側近景美溪的操場),因經常淹水、風水不佳,於1867年(清同治六年)重新建廟於景美街現址,在正殿高懸當年廟宇落成時高姓族人所贈「大平世澤」匾額見證歷史。
廟宇歷經三次大整修,每次大修竣工都有贈匾祝賀及銘刻碑文紀念:第一次在1924至1926年(日治大正13至15年),廟內置「威鎮東瀛」、「南閩遠服」匾額及捐款芳名碑文;
指南宮,位於台灣台北市文山區木柵指南山一帶山麓,為台灣道教聖地之一,俗稱仙公廟,以主祀八仙中的「呂仙公」(即呂純陽、呂洞賓)緣故而得名。指南宮除為道教宮殿,亦按「三教合流」的理念,兼祀儒、釋。
指南宮奉祀的主神呂純陽祖師,係於光緒八年(1882),艋舺縣丞王斌林來台履任時,分靈渡海迎奉來台。初時呂仙祖由艋舺(今台北市萬華區)王家崇奉「玉清齋」,開堂濟世,仙鸞顯化,靈應著名,各地百姓紛踴前來,祈求神靈保佑,解厄消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