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地方耆老表示,於民國37年,「虎尾德興宮 大崙腳王爺」降乩,聖示由中壇元帥(太子爺公)指定建廟地點,王爺公將會派遣福德正神駐守,神明旨意開始了虎尾鎮福德宮的啟建及發展。
經過2年後,民國39年李清溪先生受虎尾地區之頭人(領頭的人)之託,在中壇元帥(太子爺公)指定興建虎尾福德宮地點,開始共同找尋合適的地點合建,虎尾鎮復興路福德宮興建之初均由信徒樂捐,建成後李清溪以無酬擔任廟宇之管理工作,到了民國54年逝世後,由其子李振芳先生接續無酬廟宇管理工作。
根據地方耆老表示,於民國37年,「虎尾德興宮 大崙腳王爺」降乩,聖示由中壇元帥(太子爺公)指定建廟地點,王爺公將會派遣福德正神駐守,神明旨意開始了虎尾鎮福德宮的啟建及發展。
經過2年後,民國39年李清溪先生受虎尾地區之頭人(領頭的人)之託,在中壇元帥(太子爺公)指定興建虎尾福德宮地點,開始共同找尋合適的地點合建,虎尾鎮復興路福德宮興建之初均由信徒樂捐,建成後李清溪以無酬擔任廟宇之管理工作,到了民國54年逝世後,由其子李振芳先生接續無酬廟宇管理工作。
虎尾傳說虎尾溪裡曾有條千斤以上鱸鰻危害地方,最後被媽祖收服,地方才恢復安定。
據虎尾福安宮主委王明崑表示,1956年,虎尾糖廠員工黃永舜邀約同住鹿港鎮的同事回故鄉,從新祖宮分靈媽祖回宿舍膜拜。最初媽祖誕辰祭典,均由虎尾糖廠員工籌辦,因此虎尾百姓尊其媽祖為「糖廠媽祖」。
慈靈公所在地為西庄仔的頂厝,原屬柳仔溝的一部分,因戊戌年大水災而形成新的村庄,下庄及柳子溝,為華崙里泰安宮十四庄媽祖廟的祭祀範圍。據稱一百多年前本庄人士曾到鹿港天后宮迎請媽祖金身,安置陳家祖厝內,後來加入天 後宮媽祖會組織。近年來庄民議決覓地為聖母籌建廟堂,民國82年中由於廟址尚在整地中,便在本庄同安巷附近空地站以鐵皮搭蓋屋舍。於辛巳年入火安座。
主奉:天上聖母
光緒12年(1886)庄民建茅茨奉祀玄天上帝,為鎮護之神,明治31年(1898) 8月因戊戌水災而遷建,明治40年(1907)重建廟宇名為泰興宮,昭和8年(1933)重修廟宇,民國84年因廟宇老舊,於原址重建,86年10月竣工。
主奉:玄天上帝
天和宮位在舊稱溝頭,今為廣興里的一部分。創建於民國五十四年-完成大廟正身,六十四年增建側殿,並在七十八年修建拜亭。
據說一百多年前,天和宮所在的位置原為土地公廟,但因土地公靈驗而遭人偷走,並換來一尊媽祖神像。事後土地公託夢給庄內人被安置的地方,順利迎回後,能將媽祖神像留於宮中供奉。
清嘉慶初(1800左右)由張姓先民自福建泉州同安縣供迎渡台,為張氏家內神供奉,道光中葉(1840)陳姓鑾井堂大突房人民入墾本庄西勢寮,後移入二溪路,與張家奉拜池府千歲。光緒中葉(1890)鑾井堂總理與頂庄庄主等人提議將池府千歲提升為護庒神祇供奉,民國20年增加岳府千歲,民國50年及資建廟,53年冬入火安座。
主奉:池府千歲
本地萬興部落,由先民遠自清初,由祖籍同安縣遷移來台,擇本地結設定居,時由祖籍迎來保生大帝,每年輪流安奉在爐主家中。
民國11年簡建之竹造醮壇,南側路旁為小廟,安奉諸神像,此為本部落廟宇之開端。到民國25年再募款購地,興建磚造瓦革三間,定名為保安宮。
伍天宮,即為本鎮北平里北勢庄之護庄神也,伍府千歲,係二千四百六十餘年前東周吳國之將軍,姓伍,名鵬字顯之。將軍受封大元帥,率師征討鐵歧山烏龍嶺,不幸壯烈成仁,為國殉義,以功德彪炳,升天為神,玉階駕前,參謀天職,一千七百餘年後約當南宋末葉,承旨下凡救世,神靈顯赫,法力無邊,百姓感恩而建祠;佈施南國,神麻廣被香火歷世而不絕,迨乎三百年前,大陸水患,千歲金身蒙塵漂流至澎湖,為鄉人迎回奉祀。神蹟遍布,蔭福島民,由此神威揚播、遠近聞名。約於一百五十餘年前本鎮北勢故老洪英之先祖,聞之而跨海迎請來台,由庄內弟子憑聖杯輪流值頭家爐主,奉請膜拜。自此,為庄里除妖驅邪,治疾託示,無求不應,無應不驗,庇佑鄉民,造化萬千,舉庄莫不敬信之,逐奉為護庄之神焉,而鄉民感戴之餘,致有創堂之議,以為固定之神居也。
民國四十五年,由弟子吳順成、洪進利、陳德、林泥、洪隱、洪考等發起,誠心祈求設神堂。採神乩,墾乞數月、始俯順眾望准旨在洪考家宅,同玄天上帝合壇創設三振宮,取乩童。以金尊賜挖座底粉和化仙丹,活人無計。近者悅、遠者來,信徒日眾、香火益盛,至此神居漸不敷使用,故於民國五十年,由管理董事會募資購地,請准新生路六十六號建廟,歷時近年,遂於翌年入火安座。由此香火愈熾,神化愈廣,信眾普及全島、神界亦陸續顯靈,民國五十六年,九天玄女借乩明示加入顯化,特向屏東縣內埔,德修堂分靈,永鎮伍天宮,舉北勢弟子莫不引以為榮焉。
創建於明末清初,原為洪萬見、洪通、洪江源三兄弟之家堂所有,明末清初隨鄭氏來台,早期在番押溝子墘,後遷居二林鎮王功寮,民40年聖母托夢要高雄陳大德為聖母重塑金身,同年11月18日開光安座,民64年庒民商量重建事宜,於65年動土興建,66年安座入火至今。
主奉:天上聖母
據地方文史工作者洪慶宗表示,明末清初先人拓墾東螺地區(泛指南彰化一帶),自福建湄洲迎靈媽祖神像,庄人為媽祖建天后宮,「東螺媽」成為先人的信仰。但是西元1805年兵禍、水患不斷,東螺天后宮灰飛煙滅,然信仰仍流傳民間。
他說,十年前,地方開始尋找東螺媽歷史,並自彰化縣溪州鄉迎回一尊供奉於民家的軟身東螺媽。2009年東螺文化會館落成與東螺媽行宮入火安座大典,籃城里數十位居民帶著祖先當初奉請至埔里的媽祖神像同來慶祝。地方人士說,一條幾乎斷了線的風箏,因為東螺媽的指示再度接上。異居兩地的東螺媽子弟們則許下一個共同願望,要繼續把東螺媽過去的信仰圈及文化給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