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濟古寺原名觀音亭,相傳肇創於唐代牧馬墾拓時期,係金門第一古剎,宋景炎二年修葺,後毀於元代,明永樂、萬曆、天啟數次擴增。清道光四年(1824年)12月間,廛舍失火延及寺亭,佛殿內忽湧靈泉引灌,寺乃無恙,後由地方人士倡議重修,於是改名靈濟古寺,以記這段「靈泉普濟」之事。民國五十三年,釋惟德主持鳩資修建,二樓增建鐘鼓樓而成今日之規模。
楹聯:
靈濟古寺原名觀音亭,相傳肇創於唐代牧馬墾拓時期,係金門第一古剎,宋景炎二年修葺,後毀於元代,明永樂、萬曆、天啟數次擴增。清道光四年(1824年)12月間,廛舍失火延及寺亭,佛殿內忽湧靈泉引灌,寺乃無恙,後由地方人士倡議重修,於是改名靈濟古寺,以記這段「靈泉普濟」之事。民國五十三年,釋惟德主持鳩資修建,二樓增建鐘鼓樓而成今日之規模。
楹聯:
金門後浦武廟位於金城鎮內,在地居民稱為「內武廟」、「後浦關帝廟」,供奉主神為關聖帝君,並祀有關平、周倉神像;民國後,也依各地武廟之例,增設岳武穆神位供奉。
相對於被稱為「內武廟」的後浦武廟,在地人所說的「外武廟」則座落於後浦西門外,俗稱「馬舍宮」;奉祀關聖帝君之座騎赤兔馬及部將馬伕等,並以韓王爺為主神,且被居民視為西門境之境主。目前所在位置並非原址,而是因馬路拓寬工程再遷移重建之所在。
東門代天府始建年代雖然沒有確切記錄,唯據傳應始於明代,初期係主祀溫王爺,後適值池王爺代天巡狩途經此地,溫王爺乃力邀留下主持境務,共同庇佑子民,廟中主奉的境主池王爺,相傳是直接由馬巷「元威殿」分靈而來。近代以來,代天府曾於民國67年小修一次,復於82年重建今貎。每年農曆六月十八是代天府舉辦祭典的日子,無數善信都會前往膜拜祈福。
楹聯:
海印寺位於金門縣太武山頂峰「梅園」後方,石門關即其山門,為太武山十二奇之一。海印寺又稱太武巖寺,宋度宗咸淳年間(1265-1274年)興建,明萬曆八年(1580年)修建,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再度重修。明永曆十五年(1661年)又再重修,原主祀通遠仙翁,今改奉祀觀音佛像。
通遠仙翁,宋初人,人稱白鬚公,姓氏已不可考;隱居於永春樂山,故又被稱為樂山王。他常常頭戴花草,攜帶葫蘆在村市之間邊走邊唱著:「好酒喫三杯,好花插一支,思量古今是,安樂是便宜」。其後相傳羽化成仙,而被封為通遠王。宋仁宗嘉佑年間(1056-1063年),蔡忠惠為泉州守時,因為向其禱雨有驗,而請封為善利王,並加封廣福顯濟。金門太武山所以建祠奉祀通遠仙翁,可以分為兩方面來談。首先根據明代盧若騰的「太武寺碑記」記載:「舊傳山椒嘗有玉笏自天而降,宋咸淳中始建巖宇,祀通遠仙翁,事蹟詳郡邑志,浯人祀之,有禱輒應。」從文中可以得知,先是有神蹟顯現於金門的太武山,於是鄉民興建巖宇,奉祀當時泉屬各邑普遍信仰的通遠仙翁。其後又發生神諭擒賊之事,因而有萬曆八年之修建。
下埔下是一個以蔡姓、侯姓為主的小聚落,以往位置偏僻,近代由於慈湖路之開闢,成了交通要道。代天府位在村郊路旁大榕樹下,奉溫王爺為境主,主祀池王爺及朱、刑、李三王府。
楹聯:
大門聯:聖德無私四方普庇;神恩有赫合境平安。
李光前將軍,民國三十八年十月二十五日古寧頭登陸戰時任團長,身先士卒,奮勇殺敵義無反顧,是所有為國殉職軍人中階級最高的軍官,戰事結束後靈異事件頻傳,當地居民乃於民國四十二年在其殉國處建小廟虔誠膜拜,由於信眾日多、香火鼎盛,小廟難容眾信,六十五年擴建一次仍嫌太小,民國八十八年再度重建今貌。廟前有一座牌樓,牌樓前有石碑上刻「李光前團長殉國於此」,廟中所奉李光前將軍神像,有著現代軍裝者,也有著傳統神服者,別具特色。
楹聯:
牌樓陽面明間聯:光表旌忠碧血丹心昭日月;前坊顯烈英風正氣壯山河。
根據金門縣志記載,沙美萬安堂興建於元朝,距今有700多年歷史,是金門縣內最古老的保生大帝廟宇。
保生大帝是民間信仰裡的「醫神」,俗稱「大道公」、「吳真人」、「花橋公」,醫學不發達的年代,若是家中有人生病,民眾就會到廟裡求神問藥,相當靈驗,因此保生大帝成為金門民間信仰求福治病的重要神祇。
起建暨重建年代:清光緒二十年興建、民國三十七年修復、民六十七年、七十年重修、民國七十四年增建護龍、民國九十五年重修。
慈德宮為奉祀「品德完人」黃偉的寺廟,慈德宮的特殊技藝表現在交趾陶、剪黏和石雕三個部分。交趾陶包括龍虎牆、鏡面堵、對看堵計有六幅,幅幅栩栩如生。
明代時期的青嶼是個規模大、人丁多的聚落,當時在青嶼之東尚有另一村落,後毀於風砂積壓。今日金山道殿內神像眾多,奉保生大帝為境主,主祀田都元帥及秦、蘇、邱、梁、蔡各姓王爺,還有六姓府、厲王爺、金府王爺二尊、廣澤尊王、李府王爺二尊、池府王爺、蕭府王爺、方府王爺、三千歲、二夫人等,這些主奉的諸多神像有些就來自部分廢圮的寺廟,或來自廢村後的廟宇所移奉。
主奉:保生大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