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龍峒,原為平埔族凱達格蘭「巴琅泵社」的居住地,「巴琅泵」又名巴浪泵或大浪泵,是據Pourompon的音譯而來。大浪泵後來稱為「大隆同」,又因文風鼎盛而又名為「大龍峒」。其地理位置在淡水河與基隆河的交界附近,是現今台北市的大同區。
大浪泵的開發,在台北盆地漢人的拓殖史上其地位是僅次於艋舺,而開發的時間是要比大稻埕為早。
大龍峒,原為平埔族凱達格蘭「巴琅泵社」的居住地,「巴琅泵」又名巴浪泵或大浪泵,是據Pourompon的音譯而來。大浪泵後來稱為「大隆同」,又因文風鼎盛而又名為「大龍峒」。其地理位置在淡水河與基隆河的交界附近,是現今台北市的大同區。
大浪泵的開發,在台北盆地漢人的拓殖史上其地位是僅次於艋舺,而開發的時間是要比大稻埕為早。
基隆慶安宮,道教宮觀,為基隆最古老的廟宇之一。據《台灣寺廟大觀》記載:俗稱雞籠媽祖廟。創建於清代乾隆四十五年(1780),初在基隆市牛稠港虎子山畔,系一座專祀媽祖的小祠,後不久遷至今址,始名慶安宮。
奠濟宮建於清同治十二年(西元1873年),已有130多年的歷史,是一座百年古剎,為基隆市區最大型的廟宇,廟內供奉的是開漳聖王,也就是唐朝的陳元光將軍,其誕辰迄今已有是1300多年。
開漳聖王是河南人,在唐垂拱二年(西元686年)奉命平定閩粵,由於開拓邊疆,安撫當地民眾,恩澤及於閩臺,死後封為開漳聖王。
鎮安宮創建於清乾隆三年(西元1738年)前,有乾隆三年吉旦立「澤沛東南」古匾一塊暨乾隆五十九年木製香爐一個,正確建於何年,已不可考。主祀三山國王~巾山、明山、獨山。道光二十八年地震傾斜重修,昭和六年重建,民國九十五年因廟宇屋頂塌陷,陳舊損壞,復募款拆除重建,於民國一○一年十一月竣工,同年十二月五日(農曆十月二十二日)舉行入火安座典禮。
鎮南宮門神龍邊是秦叔寶,虎邊是尉遲恭,大門前左邊有鐘,右邊有鼓,正門兩旁左方有「天官賜福」與「麒麟」石雕,右方有「招財進寶」與「麒麟」石雕。三川殿前兩旁龍虎堵石雕,左邊龍堵是「降龍尊者」與「雙獅弄球」石雕,右邊虎堵是「伏虎尊者」與「雙獅弄球」石雕。
老大媽會昔日稱為「金和安聖母會」。清嘉慶十九年(一八一四)南瑤宮有每年往港進香願隨聖母之鑾駕者四十二人,以聖母回宮之日,各人須準備多少牲酒,未免費神,於是大家商議每人出銀壹元,存為公銀共肆拾貳元,將逐年所收利息做為聖母壽誕之用;嘉慶廿一年(一八一六)並立約推舉一誠實忠厚之人出任總理管理收放公銀。此為南瑤宮最早成立的媽祖會。
嘉義朝天宮主神天上聖母,原名溫陵媽廟,顧名思義,應由泉州府城晉江縣(又名溫陵)移民,自泉州天后宮恭請天上聖母神像渡臺,慎擇諸羅縣治(嘉義)西門內街所建媽祖廟。據傳建於清聖祖康熙十六年歲次丁巳年(西元一六七七年)。惟據本宮僅存二座由住持僧岐衍妙琛分別於嘉慶九年七月及同十一年三月所立石碑記載推算,應為乾隆二十三年西元一七五八年啟建,二十五年慶成至今二百五十三年,在文獻上記載,由泉州府城晉江縣天后宮分香之溫陵媽廟僅有二座,一在諸羅縣治西門,乾隆二十五年募建,一在府城名曰溫陵祖廟,建廟慶成於嘉慶二十二年,晚於諸羅之溫陵媽廟五十九年,因之本宮實為台灣建立年代最早之溫陵媽祖廟。
嘉義城隍廟於康熙54年(1715年)由諸羅知縣周鍾瑄發起捐俸創建,後來於風災中毀損,雍正十年(1732年)年重修,乾隆29年(1764年)再由新任邑宰張所受號招地方士紳重建,並撰「重建城隍廟碑」,前後經歷多次重建,直至昭和15年(1940年)完成重建,建廟距今已近300年。
嘉義文財殿,顧名思義,就是主祀文財神的廟宇,由於信徒眾多,香火鼎盛,是嘉義地區遠近馳名的廟宇之一,更是當地居民的信仰中心。
文財殿的緣起可溯至明鄭時期,當時從唐山渡海來台經商的一位吳姓先民,由於需冒著葬身魚腹之險,強渡黑水溝(台灣海峽),在前途未卜之下,莫不冀望航海平安,因此奉請神明香火隨行護佑。先民平安來台後,來到番社兜售貨物,因勞累而卸下貨擔稍為休息,而再挑擔起程前往他處時,竟然挑不動貨擔,無奈焚香膜拜神明香火,經擲筊請示得知,隨身保護之神有意居留,於是吳姓先民順從神意覓屋定居奉祀香火。
聖帝廟又名關帝廟亦稱武廟,位于屏東市永福路36號。本廟座南朝北,前後二殿,佔地約百餘坪。廟內右側牆壁間,嵌有洁乾隆庚子年臘月及道光二十年臘月所刻石碑曰方,並附龍座,頗具歷史價值。 據鳳山采訪冊所載,此廟係郭萃、王廷魁先生於清乾隆45年(公元1780年)所建,另一說是此廟由福建台灣南路下淡水都卸前侍衛烏龍圖倡議捐資興建,距今已有222年之久。
帝君是聖帝廟主祀之神,諱羽,字雲長,本字長生,三國時蜀漢河東解梁人,十於東漢桓帝延熹三年(公元160年)五月十三日(另說為六月二十四日) ,帝君美髯有膽識,好讀春秋、重義輕利、濟困扶危。
「屏東都城隍廟」位於屏東縣屏東市,人稱屏東城隍廟,主祀城隍爺,分靈自新竹都城隍廟。屏東城隍廟的地理位置很好,就在屏東火車站前的南昌街裡,鄰近屏東有名的媽祖廟慈鳳宮,和主祀關聖帝君的聖帝廟,可以順道參訪。
屏東都城隍廟起源於民國34年光復之後,由於新竹和苗栗的地方人士在屏東經商定居,於每年的媽祖聖誕前組團回新竹迎請都城隍回屏東膜拜。後因迎請城隍至屏東有諸多不便,但仍不減信眾堅持膜拜城隍爺的虔誠之心。民國43年屏東縣士紳商議,在本地祭拜城隍尊神,於是雕刻城隍爺金身膜拜,暫安放屏東慈鳳宮半年,因諸多不便就遷到三教寶宮。民國51年三教寶宮遷往三地門,便承租南昌街,到民國53年籌資購買現址,民國59年正式向屏東縣政府備案,民國75年完成廟宇重建工程,並於民國95年再設五路財神殿,供十方善信大德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