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建於清嘉慶二年(公元1797年)至今已將近二百年的歷史,奉祀主神為天上聖母,配祀:神農大帝、註生娘娘、福德正神,為崙背鄉內歷史最悠久的廟宇。
嘉慶初年本地連年苦旱五谷歉收,且瘟疫流行,莊民頻臨飢病交迫,人心惶恐之際,幸莊內有識人士廖清新先生提議,迎請湄洲媽祖聖駕繞境驅邪,祈安植福,媽祖神威顯赫,三日後疫疾頓然消蹟,萬物回春。於是集議興建一竹茅廟宇奉祀,於嘉慶二年竣工,定名「奉天宮」。自此以後每逢媽祖誕辰佳節,莊民莫不欣喜萬分停止工作慶祝,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重整廟宇。
創建於清嘉慶二年(公元1797年)至今已將近二百年的歷史,奉祀主神為天上聖母,配祀:神農大帝、註生娘娘、福德正神,為崙背鄉內歷史最悠久的廟宇。
嘉慶初年本地連年苦旱五谷歉收,且瘟疫流行,莊民頻臨飢病交迫,人心惶恐之際,幸莊內有識人士廖清新先生提議,迎請湄洲媽祖聖駕繞境驅邪,祈安植福,媽祖神威顯赫,三日後疫疾頓然消蹟,萬物回春。於是集議興建一竹茅廟宇奉祀,於嘉慶二年竣工,定名「奉天宮」。自此以後每逢媽祖誕辰佳節,莊民莫不欣喜萬分停止工作慶祝,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重整廟宇。
嘉慶二十年(1815),有一日,椬梧庄西海面,漂來一支樟木,霞光萬丈。椬梧頂庄人士拾回,經神明指示,該香木為大神李府千歲由大陸攜來,擬供地方雕其金身。於是將神木雕塑成三尊神像,一存椬梧頂庄(今之梧北村),一存椬梧下庄(今之梧南村),一存水井。 不久經眾議建廟供奉李府千歲,稱名「調天宮」。咸豐九年(1859),曾集醵金百餘圓修建。
歲月遷移,歷經滿清、日治,乃至臺灣光復改稱民國,經歷屆頭人、保正、村長如李樣、李壇、李溪、李茂松等之修建,但已破陋不堪。民國六十九年,由李茂松、李進卿、李財福、洪木全、李龍祥等倡首,組織籌建委員會,由李茂松任主任委員、李進卿為總幹事,配合地方仕紳、熱心人士進行建廟事宜。同年五月動土興工,至民國七十一年農曆九月初十日安座入廟。將廟名由「調天宮」改為「調天府」。廟仍座東向西,建廟用地660坪。廟之後右方有「大椬梧山」,在森森林木中有一白鷺鷥洞,鳥每結群成隊蔚為奇景。
乾隆三十年間李魁率眾由福建漳州,泉州渡海來臺定居於此。遠渡重洋時供奉池府千歲,祈求沿途平安,初到時用草壇安奉神位。迨乾隆三十五年(1770),捐建廟宇,名「龍鳳宮」,以池府千歲為主神。道光二十年(1840),見東南溪畔毫光奪目,眾視之乃一大樟木,遂迎回草廟膜拜,因神靈顯赫,遂將樟木雕成神像,尊稱柴府元帥。嗣往南鯤鯓代天府進香再迎李府千歲回宮合祀。
明治三十九年(1906),因舊廟破損,集醵金,廟身改修成磚砌,屋頂以竹片覆蓋。昭和十三年(1938),李掽倡首重建,惟工事進行中,逢日本皇民化運動,毀廟燒神像而中止。時保正李濫以造倉庫之名義,繼續未竟之工程,至光復後始克完成。民國三十四年九月,由法師田化龍、乩童李秤開啟廟門,並更名「安龍宮」,不久村名也由牛尿港,更名「成龍村」。
神像相傳是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泉州移民恭迎到鹿港溪畔。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廟宇草創,原為為竹管搭建。道光九年(1829年)建築始改以土角厝。光緒六年(1880年)信徒集資購地,廟宇鄰近今日的楊橋公園。1992年3月動土重建,保有施坤玉的藻井、吳敦厚的燈籠、陳萬能的錫器、李漢卿的彩繪、施炯裕的神像等作品。
1994年9月竣工後入火安座。次月22日舉行繞境祈福活動,有四十六座角頭廟贊助演出。
台灣共有五座龍山寺,由北而南依序為淡水龍山寺(清咸豐八年、一八五八)、萬華龍山寺(清乾隆三年、一七三八)、鹿港龍山寺、台南龍山寺(清雍正年間)及鳳山龍山寺(清乾隆年間)。
鹿港龍山寺始建於明末清初,於清乾隆五十一年(一七八六)遷建現址,歷二百三十餘年;目前鹿港龍山寺的建築大體保留自清道光、咸豐年間重修時的舊貌。 鹿港龍山寺不惟歷史悠久,其寺廟建築規模宏大,格局完整,工藝精細,別具匠心,是台灣傳統建築中最具有藝術、建築與工藝等完整歷史價值的作品之一。鹿港龍山寺現獲頒定為台灣之「國定古蹟」。
南投配天宮,是位於臺灣南投縣南投市崇文里、四廟合一的媽祖廟,城隍爺誕辰的繞境為當地盛事。
南投配天宮原是今南投市彰南路圓環彰化銀行處的媽祖廟,為嘉慶四年(1799年)創立。過去南投市在合作金庫今址有主祀觀音菩薩的慈雲寺,南投武德殿現址有主祀城隍尊神的指南宮,中山街永生診所處有主祀土地神的福德宮。
位於南投縣名間鄉新街村的朝聖宮,是中西合併南北兩式之巍峨聖殿,一樓大殿中堂神房主祀鎮殿媽祖、300年歷史的「軟身」天上聖母二媽,右殿陪祀註生娘娘、左殿為福德正神及城隍尊神,二樓奉祀觀世音菩薩、五斗星君神位和值年太歲星君神位。
有300多年歷史的南投名間鄉新街朝聖宮,宮史源自西元1662年,從事燒炭、伐木的陳開基、陳承業昆仲,奉請湄洲天上聖母黑令旗於福興庄部落自家廳堂膜拜。後數十戶居民聚成的南投名間福興街庄,庄民咸認聖母恩威顯著,倡議興建聖宮,遂於1704年前往福建湄洲聖島雕塑媽祖聖像,並以「福興」為宮名,自此香火鼎盛。
藍田書院,是位於臺灣南投縣南投市崇文里的書院、文昌廟,為南投縣古蹟。
清廷在北投堡、南投堡分別設立土番社學。道光十一年(1831年),南投縣丞朱懋延請南北投、沙連堡兩堡士庶,於康壽庄菜園,今約在南投市康壽里藍田街的北側建立書院,提供當時的漢人及平埔族教育,名稱取自取「猶如田中種玉,玉者青出於藍」。
建築因道光二十五年地震加上連綿大雨傾圯不堪,由吳聯輝首倡募捐,同治三年(1864年)遷建至南投分局北側之處藍田街。今保有掛有「天上文衡」、「文明氣象」、「奏凱崇文」等清朝古匾。
「護聖宮」位於鹿港彰濱工業區內,為了宣揚媽祖德澤,推動「鹿港古都.彰濱新城」同步發展而設立。玻璃廟以筏式水泥基座結合鋼骨作主結構,而後運用高科技隔熱安全玻璃作屋面及外牆,進而以木雕、石雕精品,融合彩繪窯燒、熱塑、堆疊玻璃等材料執行內裝修飾,展現台灣建築、工藝、科技和藝術的層次等級,玻璃媽祖廟自2007年動土興建、歴經多年組裝安全實務考驗,順利於2012年3月31日由總统親臨主持入火安座後、正式開放全國信衆参訪。
為宣掦媽祖德澤並以玻璃團隊的產業技術,融合文化創意、宗教科儀、民俗體育、傳統手藝、電子科技、生態保育等特質,百般考驗完成的玻璃廟,盼能成為台灣人心靈的故鄉,並以提振民生經濟為最高理想,堅定信念特別建構台湾第一、華人第一的玻璃廟。
地址:彰化縣鹿港鎮鹿工南四路3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