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馬公 媽宮城隍廟 城隍爺

澎湖廟宇許多,以前即有「公廟」與「私廟」的分別。公廟又稱闔澎廟,大部分建於清代,闔澎廟屬於全澎湖島境內村民共同供奉,包含媽宮城隍廟、天后宮、觀音亭、三官殿及武聖殿。澎湖有文澳城隍廟與媽宮城隍廟,又以文澳城隍廟歷史最悠久,並間接促成媽宮之創建。據〈媽宮城隍廟殘碑〉內容記述,澎湖在雍正年間已有文澳城隍廟的祭祀紀錄,廟址就在廳署衙門旁。乾隆42年(西元1777年)澎湖海防糧補通判謝維祺以文澳城隍廟狹隘,非敬神之道,倡議在媽宮興建城隍廟,此議獲得臺灣知府蔣元樞(西元1738-1781年)支持並捐俸相助,乾隆43年(西元1778年)興工建廟,乾隆44年(西元1779年)竣工。

澎湖馬公 媽宮城隍廟 註生娘娘

城隍廟建於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之間曾因暴風雨等天災和法軍戰事而損壞,先後進行了多次的修建,最後一次修建是在民國八十八年(1999)。城隍廟為坐北朝南而建,正面為闊五開間,縱深是兩進式的平面格局,第一進為三川殿,越過中庭為正殿中的拜殿,而前後兩殿之間有左右兩邊的廂廊相通,形成四合院的樣式。

澎湖馬公 媽宮城隍廟 臨水夫人

文章標籤

Josep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澎湖馬公 天后宮 天上聖母

澎湖天后宮,位於台灣澎湖縣馬公市闔澎公廟之一,主祀天上聖母媽祖媽祖是臺灣人非常信仰的神祇,每年臺灣甚至都有媽祖出巡繞境的活動,成為相當具有特色的民間活動。 但是大家對臺灣的印象中,媽祖天后宮最有名的就是台南天后宮及大甲媽祖,但可能很少人知道,臺灣第一座媽祖廟就是位在澎湖的天后宮,文獻記載最早於1604年(明萬曆32年)就已建成,澎湖因為地處大陸和臺灣之間的特殊位置,成為以前外國政權如荷蘭人、日本人侵略臺灣的中繼站,臺灣由於是大陸的一部份,當然清朝政府不會坐視被佔領,所以先後派遣沈有容、施琅先後來台,在1683年由施琅奏請敕封為天后,成為臺灣歷史最悠久的天后宮廟宇,也是臺灣的一級古跡。

澎湖馬公 天后宮 註生娘娘

傳說在元朝17(西元1280)元世祖派兵征伐日本,卻遭遇颱風的襲擊,官兵們到處流散,卻夢見媽祖顯現而救了官兵,並於澎湖登陸,於是在隔年元世祖便封媽祖為『天妃』,建立天妃宮並設澎湖寨巡檢司;明朝稱天妃宮為『娘宮』、『媽娘宮』、『娘媽宮』『媽宮』,成為了地名,至明朝嘉靖42(西元1563)因為剿倭勝利進而擴建媽祖宮,到了萬曆20(西元1592)日本鎖國政策瓦解,倭寇邊開始侵襲中國沿海以及澎湖,但明朝軍隊都能將其退之,據傳是媽祖的保佑,故又重建媽娘宮,天啟4(西元1624)明朝趕走了荷蘭人又改建媽祖宮而成為現今之貌;清朝康熙22(西元1682)施琅率領軍隊進攻澎湖擊退明軍,施琅認為是靠媽祖顯靈相助,於是奏請康熙皇帝加封,並特派禮部郎中雅虎專程來澎湖致祭,隔年正式加封為媽祖為天后,從此媽祖宮又稱為天后宮,地名為媽宮,民國9年便把地名媽宮澳改為為馬公街。

澎湖馬公 天后宮 福德正神

文章標籤

Josep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苗栗通宵 白沙屯山邊馬祖

山邊庄位於苗栗縣後龍鎮南港里最南端之濱海小村落,偋臨通霄鎮白沙屯。村民信仰中心為歷史悠久之山邊天上聖母,其確切之源由,因早期並無文字記載而無從考究。
山邊媽祖每年以值年爐主制度方式,由爐主恭請聖駕前往爐主家中奉祀,這樣住在爐主家中之特殊文化有別於一般大廟型式;山邊庄中信眾秉持先賢傳統,年年以擲杯方式聖擇值年爐主,由值年爐主輪值供奉之,過爐之日即為往北港朝天宮進香回鑾十二天之後,當日經開爐儀式後,由前任爐主全家虔誠辭駕跪拜,隨即以四人大轎恭迎前往新任爐主家中安座。

苗栗通宵 白沙屯山邊馬祖
山邊媽祖每年最重要的進香活動便是年年與通霄白沙屯拱天宮天上聖母共乘同一頂鑾轎,以徒步方式前往北港朝天宮進香,這個傳統由庄中耆老口述得知,兩尊聖母共乘鑾轎前往北港進香已有百年以上歷史。每年進香,山邊媽祖會依循白沙屯拱天宮天上聖母於農曆1215日所擇定之進香日期,於進香出發吉時前,由山邊庄以四人大轎恭迎聖駕前往白沙屯拱天宮進行合轎儀式,合轎儀式完成後兩尊媽祖共乘鑾轎前往北港進香;回程至通宵秋茂園對面廣場才進行分轎儀式,山邊媽祖由山邊庄四人大轎恭迎回鑾而拱天宮天上聖母則改以八人大轎恭迎回鑾安座。山邊媽祖鑾轎於回鑾安座前,會先恭送白沙屯媽祖鑾轎進入拱天宮廟前,才轉向前往山邊庄,以此展現媽祖姐妹敬重情誼,此傳統百年來不曾改變。

文章標籤

Josep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南中西 永華宮 廣澤尊王

全臺永華宮奉祀開基廣澤尊王,源自於明永曆十六年 (公元一六六二年) 鄭成功諮議參軍陳永華由福建南安鳳山寺隨軍恭迎來台,奉祀於台南「山仔尾」 (今臺灣銀行,省南女一帶) 時為南門內之「鳳山寺」。

清乾隆年間本區陳守娘,含冤自盡,陰魂不散,里人恐慌,幸賴尊王神威鎮壓幽魂,地方使得安寧,信眾為感神威顯赫護佑軍民,遂於清乾隆十五年 (公元一七五零年) 倡議捐資建新廟,同時感念陳永華參軍恭迎尊王來台及對地區之貢獻故命廟名為「永華宮」。

日據時期永華宮廟地被日本政府徵收興建臺灣銀行,方於大正十四年 (公元一九二五年) 遷移至台南孔廟對面巷內即俗稱「六合境柱仔行」、「柱仔行全台開基廣澤尊王」。永華宮反而鮮為人知,更誤以為是專祀永華參軍之廟宇。永華宮主祀開基廣澤尊王陪祀妙應仙妃 (廣澤尊王夫人) 、南斗星君、北斗星君、陳永華參軍 (民國七十八年九月十八日彫塑) 三坪祖師、達摩祖師 (原為牆上壁畫後顯靈要求彫塑金身) 、福德正神、中壇元帥,廟地現址原為清朝進士許南英之私塾所在地。今日之風貌乃民國三十五年 (公元一九四六年) 台灣光復後所重建,民國四十七年 (公元一九五八年) 重修。廟內門神彩繪乃出自彩繪大師潘麗水之作品,廟前種有一對龍鳳神榕。(左圖為廟前的龍鳳神榕。)

永華宮由於日據時期,廟地被日本政府強制徵收,再匆促間遷移,加上日本政府厲行皇民化運動,迫害臺灣之宗教信仰,因而歷經數十載疏於管理,廟內文物遺失不少,直至民國六十九年成立管理委員會,廟務方步入正軌。

文章標籤

Josep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苗栗通霄 白沙屯拱天宮 天上聖母

白沙屯舊名為「白沙墩」,純樸又美麗的名字,西部縱貫鐵路上的一個濱海小站,位於苗栗縣通霄鎮西北方,北臨後龍鎮,是通霄屯墾最早的地方。清康熙年間就有先民入墾,首開風氣,乾隆時期已漸成市街,先民駐居人數日益增加。這個依山傍海的村落;海岸線上東北季風帶來的大量風沙,堆積雪白的新月型沙丘,「白沙屯」之名由此而來。自古即地處交通要站,因「山海之近於斯為最狹」為新竹到大甲的官道必經要站之一,曾是重要的海防汛守之地。今則為台1線與台61線西濱快速道路交接處。

苗栗通霄 白沙屯拱天宮 註生娘娘

拱天宮,地方信仰中心。清咸豐晚年白沙屯居民有鑑於信仰寄託『媽祖』;長年輪值奉祀於爐主家遲遲未有禮拜殿堂,村民倡議集資創建,於同治二年〈1863〉完成,在約三百坪的地基上建築三十餘坪土垣茅屋〈土埆厝〉。民國十九年〈1930〉經一甲子的風雨剝蝕土埆結構已漸斜傾,有失禮神 誠敬。地方信士提議為使廟宇堅實穩固改以磚石修建。民國二十四年中部發生大地震,本宮前殿受餘波影響損,信眾再度鳩資修茸以維廟貌。

苗栗通霄 白沙屯拱天宮 千里眼%26;順風耳

文章標籤

Josep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嘉義新港 水仙宮_關聖帝君

目前屬於國定古蹟,受到國家重視及保護的原因有:歷史悠久達200多年,且由於經歷大水和地震,修建了很多次,所以在廟裡可以看到清代乾隆、嘉慶、道光及民國時期加入修建的部分。
水仙宮的雕樑畫棟和巧妙的木造結構,也是少見的傳統建築珍品。值得一提的是,在台灣奉祀水仙的風氣遠不如媽祖信仰興盛,所以只有最初移民開發的港口地區,如笨港,台南及澎湖才有建廟,因此是早期台灣最有規模的三大水仙宮。

嘉義新港 水仙宮_水仙尊王

採用傳統閩南式寺廟建築,共有四個主要大殿,分別為最外面的前殿(三川殿),過水廊、中庭接著拜殿,和供奉「水仙尊王」的正殿(大殿),以上皆是嘉慶年間的建築,最後最裡面則是後殿,供奉「關聖帝君」(關公)的神像,後殿是道光年間興建,迄今未曾改變,各殿面寬者是三個柱距,左右側以走廊前後連通。

文章標籤

Josep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彰化鹿港 敕建天后宮(新祖宮) 天上聖母

新祖宮係由乾隆帝頒官帑敕建之廟宇,清乾隆五十二年(西元一七八七年)十月,大將軍嘉勇公福康安率勁旅十餘萬,齊登鹿港,平定林爽文之舉事,雖曰將士用命,亦賴神助,遂撥帑倡建,於是年十二月砌基豎樑,越年六月竣工,奉天上聖母神像入祀,俗稱「新宮」。

2.A 三官大帝.jpg

彰化鹿港 敕建天后宮(新祖宮) 龍王尊神境主公
曾先後在嘉慶十二一年(西元一八七年)及道光十四年(西元一八三四年)兩度重修,日據時期又遭砲火摧毀,垣牖破損,樑柱傾斜,牆壁斑駁脫落,各地信眾於光復後醵資重修,面貌一新;民國五十九年重建拜亭、前殿廣場、及右側堂廡,惟古樸之石材及福杉已被變賣,改用磚塊、水泥舖設,;近年又改建牌樓,整修成今貌。

彰化鹿港 敕建天后宮(新祖宮)

文章標籤

Josep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南下營 九龍太子宮

九龍太子宮創建人即原任麻豆太子宮執行長黃益人先生經考證古籍,並經多次參拜太子爺祖廟發祥地-四川省宜賓市翠屏山,於民國八十二年四月三十日率團赴四川成都,恭迎原哪吒洞失落已久的「蓮花三太子」開基祖神來台,暫寄祀於麻豆太子宮。蓮花三太子開基祖神金尊,為高四尺二寸漢代銅鑄古物,神態安祥,盤座蓮花台上,髮髻雙垂,身圍紅兜,臂撓金環,造型栩栩如生,冶鑄功力精湛,此尊神像已於民國八十七年六月十九日恭迎請至下營九龍太子宮鎮殿。
嗣後,又將於民國八十四年八月廿五日恭迎來台的大法四川宜賓翠屏山哪吒洞之開基祖神「九龍三太子」,由寄祀於麻豆太子宮迎至台南九龍太子宮,奉為鎮殿主神。
九龍三太子金尊為漢代古物,身高六尺,聰靈慧黠,不脫童稚純真,左手銅環高舉,右手握金鎗,肩披混天綾,足踏夔龍,憑清虛而御風,滿露千年風霜,銅銹斑斑,具鍾鼎之象,令人心憾神動,肅然起敬。

文章標籤

Josep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雲林麥寮 鎮西宮

鎮西宮恭奉四府王爺,即蕭王爺(蕭何也)、蕭王爺(蕭望之也)、邢王爺、委王爺,謂之四府也。九天玄女、三王爺、七王爺、雷王爺、包王爺、福神、五年王爺(係十二天神,盧羅譚侯吳徐薛封趙張耿何諸王爺)中,以蕭王爺(蕭何)為主神。

雲林麥寮 鎮西宮

據故老相傳,自清乾隆四十四年(西元一七八O年),由福建省泉州富美宮迎奉神像一尊及香火至本地,當時奉祀於民家,神靈顯化,百禱百靈,普受眾善信崇敬。嘉慶年間初,財源枯竭,用竹草茅造建廟,僅供信眾有所瞻拜,嗣後道光二年改建為磚瓦杉造,清同治八年重修景觀,迨至民國十五年,建設磚瓦廟宇於現址,名曰「鎮西宮」。

雲林麥寮 鎮西宮

文章標籤

Josep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北萬華 艋舺青山宮

本宮稱艋舺青山宮,俗稱青山王館,創建於清咸豐六年,主祀靈安尊王,俗稱青山王。咸豐四年福建泉州惠安縣漁民奉其故鄉青山廟靈安尊王神像渡台至艋舺(今之萬華),由大溪口(今貴陽街二段底第一水門附近)登岸,途經舊街今西園路,神輿突不能舉,公議擲誥問神卜地,於此建小廟奉祀。
台北萬華 艋舺青山宮
時適淡北瘟疫流行,人畜罹災,死亡相繼,凡至廟中求神庇佑者皆無恙,於是善信日增。至咸豐六年街董有鑑於此,乃倡議建新廟於今址,歷時三載,咸豐九年完成,畫棟雕樑工藝精美,幾臨龍山寺之上,故台北傳統式之廟宇,應以本宮為僅存之碩果焉。

台北萬華 艋舺青山宮 靈安尊王

文章標籤

Josep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