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廟宇許多,以前即有「公廟」與「私廟」的分別。公廟又稱闔澎廟,大部分建於清代,闔澎廟屬於全澎湖島境內村民共同供奉,包含媽宮城隍廟、天后宮、觀音亭、三官殿及武聖殿。澎湖有文澳城隍廟與媽宮城隍廟,又以文澳城隍廟歷史最悠久,並間接促成媽宮之創建。據〈媽宮城隍廟殘碑〉內容記述,澎湖在雍正年間已有文澳城隍廟的祭祀紀錄,廟址就在廳署衙門旁。乾隆42年(西元1777年)澎湖海防糧補通判謝維祺以文澳城隍廟狹隘,非敬神之道,倡議在媽宮興建城隍廟,此議獲得臺灣知府蔣元樞(西元1738-1781年)支持並捐俸相助,乾隆43年(西元1778年)興工建廟,乾隆44年(西元1779年)竣工。
城隍廟建於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之間曾因暴風雨等天災和法軍戰事而損壞,先後進行了多次的修建,最後一次修建是在民國八十八年(1999)。城隍廟為坐北朝南而建,正面為闊五開間,縱深是兩進式的平面格局,第一進為三川殿,越過中庭為正殿中的拜殿,而前後兩殿之間有左右兩邊的廂廊相通,形成四合院的樣式。
全台各地幾乎都有城隍廟,而城隍爺也常被稱為「陰間縣太爺」,澎湖的城隍廟尤為特殊,各式的警世語和拜祀神衹眾多,可說是向各路神明祈福和勸人向善的最佳去所。
在正殿中除了城隍爺神像外,另有著各式的匾額和對聯文字,像是光緒十二年(1886)通判陳猷所贈「全澎保障」匾額。另外神龕上方有一「功存捍衛」匾額,上篆有「敕賜之寶」;還有「當日肆無忌,滅理壞倫,君何幹去」、「今朝悔已遲,披枷帶鎖,爾自惹來」之對聯,充滿警示氛圍。
在東西廂房則各開三間,東廂房包括「註祿司」、「陰陽司」、「褒善司」;西廂則配祀「註壽司」、「速報司」和「罰惡司」。總計在城隍廟內除了城隍爺外,還配祀祠包括文武判官、六司官、四神將、二先鋒官(七爺、八爺)、文武班頭爺、虎爺等;同在正殿祭祀的則為註生娘娘和臨水夫人。
進入城隍廟大門時,門前有一對石柱,柱頭有著環彫球飾,上刻著對聯「將入廟來當防失足;要歸家去須早回頭」警示意味濃厚。進入三川殿最為引人注目的就是通判程邦基所贈的「你來了」和「悔者遲」二方警示匾。在三川殿左右梢間耳房門牆上各有「彰善」、「罰惡」兩字,奉祀著范、謝兩將軍和文武班頭。就在中間處還豎有龍頭仗、判官筆、迴避、肅靜、玉敕靈應侯等執事牌。
地址:澎湖縣馬公市重慶里光明路8鄰20號
資料來源:http://www.vrwalker.net/tw/scenery_view.php?tbname=scenerys&serno=1012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