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座落於新港街市中心,新民路與中山路交會的丁字路口。主神恭奉天上聖母,為先民於明朝天啟2年(1622年)恭請「船仔媽」來台,神示永駐笨港。
清康熙39年(1700年),笨港居民合建天妃廟。
嘉慶初年烏水氾濫,敬遷蔴園寮,經水師提督王得祿捐奉倡建,紳商居民鳩資合建,於嘉慶16年(1811年)奉天宮竣工落成,紹承古笨港歷史遺續。
奉天宮為一座歷史悠久,古蹟紛陳,除了珍貴交趾陶,廟裡保留歷代文物與珍貴的民間信仰文化資產。為當地居民信仰中心,香火鼎盛,分靈遍佈全球,每年數百萬香客進香,歡迎全國善信蒞宮參拜,媽祖婆保佑國泰民安,事事如意。

從湄洲到笨港
新港奉天宮媽祖於明朝天啟2年(1622年),先民為求平安橫渡險惡「黑水溝」(台灣海峽),至湄洲祖廟恭請聖尊奉祀船隻上,船隻途經笨港,神示永駐此地。顏思齊率先民來台墾拓笨港,十寨居民輪流奉祀聖像。神尊原為「湄洲伍媽」;因隨船渡海來台稱「船仔媽」;護佑先賢開墾笨港,故又稱之為「開臺媽祖」。
Josep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龍隱寺開基由來,在民國55年間濟公禪師雲遊四海經遊此地,看到此地山水環抱,地靈人傑是建廟濟世的好地理,故而一直鎮守在此,有一天晚上就給一位邱姓人家夢中化景指示,看到一位身穿破衣,手拿破扇的神像,要在此地行醫濟世,指示邱姓人家要雕刻金身,還在半信半疑當中,又多次夢到神佛指示,屢次神蹟顯化之事都一一實現,逼不得不相信之事。

所以民國63年前往高雄,甲仙龍鳳寺求濟公禪師金身的分靈,同年就按照神佛指示雕刻濟公禪師的金身,安奉在邱氏家中,此時濟公禪師已開始行醫濟世,神威顯赫,神通廣大,使信徒遠從十方而來參拜求問,濟公禪師時常雲遊全省到各地寺廟、宮、壇,借用乩身行醫濟世,所以進香團年年增加,在這時候濟公禪師指示年運:【龍運己到】需要建廟。
在民國79年8月開工建廟,在完全沒有經費情況下動工興建寺廟,起初靠一些有誠心的信徒做義工,然後慢慢籌備起管理委員會。沒有經費建廟時,濟公禪師指點不用煩惱,吾佛自有辦法,果然有受到濟公禪師奇蹟顯化的信徒漸漸的都陸續回來還願贊助,因此建廟基金初步有了著落,以及在辦事人員協助之下,於民國80年10月24日內殿結構初步完成先入安座。
Josep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宮主十八歲那年,跟隨桃園八德明道『慈惠堂』參與赴花蓮『慈惠堂』(總堂)進香活動,受太子爺啟蒙,返回後因好奇心作祟,多次嘗試『手轎』,在第三次嘗試時,『田都元帥』正式上駕,手轎瞬間甩出,乩子以金雞獨立之姿站了約三十分鐘,從此正式建立乩子與『田都元帥』間的師徒關係,經歷二十幾年來的洗禮、焠鍊,體會了人生的悲、歡、離、合,於民國103年農曆10月29日於桃園市蘆竹區孔明路281巷136弄32號位址創立『慈雲寺』,目前主要擔任『慈雲寺』宮主之職務,負責處理宮內大、小事物,辦事部份則交由師姐負責。寺內師姐,原跟隨桃園南崁『無無極虛五母觀音宮』裡的師姐,學習打禪、修身、修心之課題,四十二歲那年,正式能與『佛祖』通靈。
於民國103年農曆10月29日掛匾『慈雲寺』。目前寺內共計供俸十一尊神尊,分別為『觀音佛祖』、『玄天上帝』、『天上聖母』、『田都元帥』、『齊天大聖』、『瑤池金母』、『地藏王菩薩』、『伽藍護法』、『韋陀尊者』、『虎爺』、『齊天大聖』共計十一尊,主俸『觀音佛祖』。


Josep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北極殿主祀真武大帝(玄天上帝),又稱北極大帝、北極佑聖真君、開天大帝、元武神,俗稱上帝公、上帝爺或蒂爺公。北極殿位於府城最高之地「鷲嶺」,登高而望遠,因北方屬黑,故北極殿的全廟以黑色為主色,廟柱皆為黑色為一大特色。
俗諺「上帝廟坅墘,水仙宮簷前」,將西區昔日近海的水仙宮廟簷與北極殿的台基高度相提並論,即生動點出了北極殿「地位」之不同凡俗。北極殿,傳說是台灣最早的玄天上帝廟,創建於鄭氏時期,所在的位置是府城地勢最高的鷲嶺,北極殿主祀的神祇玄天上帝,曾是鄭氏時期最重要的信仰,其神明造形及廟宇建築都有特殊之處。

北極殿主祀真武大帝(玄天上帝),傳說是臺灣最早的玄天上帝廟。明永曆15年(西元1661年)4月,鄭成功登陸不久,即佔領此處充做救護站,待荷蘭人退出臺灣後,鄭成功將之改建成寺廟,奉祀明朝守護神玄天上帝,稱為大上帝廟。
Josep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宗教信仰具有支撐與消解功能,為人們提供感情上的支撐與心靈上的慰藉,使民眾從精神上得到重大的幫助。從每天正月初九天公生,民眾絡繹不絕,相繼前來朝拜,人潮將廟裡廟外擠得水洩不通的情形,即可看出天壇在民眾的信仰生活佔有重要地位。台灣之人無不敬天,無不崇祀上帝,歲以孟春九日為誕降之辰」。
正殿-信仰精神
主祀神明玉皇上帝農曆正月初九萬壽
正殿供奉「玉皇大帝」之聖位,各種祭典儀式在此進行,信徒在此上香祭拜、求籤卜卦,為天壇重心,為天壇規模量體最大的建築。殿內空間可分成四部分,自中港前點金柱起至後側牆壁止的內殿為神龕和神桌組位置,三側圍以大理石欄杆,其前方檐廊處為信徒膜拜之處,左側為廟內執事人員所在,右側則為廟內販賣金紙的地方;後面兩側牆壁有「化育」、「形流」兩門,連接後面之後過水廊。玉皇上帝民間俗稱「天公」,執掌萬物之生殺消長。在通俗信仰中係一至高無上的神明,上掌三十三天,總樞百神,下握七十二地、四大部洲、億萬生靈。國人對於天公的信仰,概源於傳統畏天、敬天、效天、法天之思想,溯自上古洪荒之世,民智未開,先民觀乎日月星辰雷電風雨等天地之間的變化,咸認宇宙間有一無所不在的主宰,其德彌大,其神至靈,其位極尊,仰瞻彌高,眺遠望之,蒼茫無際,因不知其名,乃奉之曰「玉皇大帝」、「蒼天」或「天公」稱之。
Josep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福隆宮昔時屬台南府治鍞北坊,坐落府城北偶、燕潭之南,大北門城城門南向約200米處,小東門城則在本宮左側向東直線距離約650米。肇建於明末永曆年間 (西元一六四七 ~ 一六八三年) 《台灣通治》昔時原名「福隆境」,世居在地耆佬亦所述先民移墾時為求海途平安,自福建同安縣白礁迎奉保生大帝來台。隨著「市仔頭街」日趨繁榮,市集攤商販夫及落籍的住民漸眾,乃倡議整頓已見頹廢的祠廟,於清嘉慶七年 (西元一八O二年) 著手重建。道光及光緒年間續有修葺。為當時往永康、新化、玉井等地之交通要道,連絡府治內外,清代大、小北門的外側為農業地帶,外地農產多經人力挑運入城,經大北門運入的貨物以米穀為主,就在福隆宮前庭交易遂成為米市,為當時唯一之米市場,居民聚居成街,繁華一時,稱為「市仔頭街」,福隆宮遂有市仔頭廟之稱。
本地多為福建省同安縣白礁移民,本宮之肇建於明末永曆年間,據父老回憶云,本宮大帝尊像,係先民移墾時,為求海途平安,自福建省同安縣白礁迎奉保生大帝來臺者也。隨後市仔頭街逐漸繁榮,眾人乃倡議立廟,以供朝夕膜拜,均霑大帝靈澤,立廟之後,大帝神靈顯赫,信者雜沓香火鼎盛。
日人領台,拆大北門城,築鐵路,大北門城内建公園,交易腹地驟失,市仔街乃漸趨沒落成六米不及窄巷,居民或另謀生計它遷,致廟務一時荒廢。民國四十一年,成立首屆管理委員會,重整神宮與廟務,保生大帝及吳府三千歲濟世救人,靈通三界,威伏群魔之顯聖事蹟,四方傳聞,前來祝禱者日增,香火鼎盛,威名再現。民國四十四年莊新全、張添壽、黃進成、郭水源、曾大池、陳大抱、李春標等發起募捐修建,民國四十五年終告完竣,規模始具,民國四十八年己亥年農曆十二月建醮。歷二十三年,風雨無情樑柱腐蝕飾物斑剝,民國七十一年依大帝暨吳府千歲降臨指示,拆除舊廟重建,境內外信眾合力捐輸,廟堂於民國七十八年全部峻工,現貌為鋼筋混凝土南方式建築,座北朝南,正殿為歇山重簷,門開三間,兩側有鐘鼓樓。並於同年舉行三朝慶成祈安清醮大典,祭典盛況空前熱鬧非凡。
福隆宮正殿主祀 保生大帝 ,同祀 文衡聖帝、吳府千歲。配祀五府 (李府、池府、吳府、朱府、范府) 千歲,康王、趙王二元帥,關平、周倉二將軍,中壇元帥、徐甲真人及黑虎大將軍等神祉。全臺白龍庵百壽堂張部駕前孫將軍、斌將軍因緣寄祀於本宮。後殿則供俸觀音佛祖、註生娘娘、福德正神。
Josep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始祖林公孝德妻黃氏,祖籍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鼎尾鄉積善里十八都鴛湖保。由追隨鄭成功來台分派五房永居灣裡。大房士久、二房士俊別名博、三房士溯別名添、四房(無繼)、五房士傑別名成。『玄天上帝』係祖佛由大陸恭迎來台,在族內輪流奉祀民國13年南鯤鯓代天府五府千歲南巡,增奉『吳府千歲』。『天上聖母』係姑婆祖於初建本宮奉祀。民國16年始由林姓宗族集議共同出資購買建地及林賊捐獻現址 之基地興建本宮。『觀音菩薩係民國44年由關仔嶺大仙寺恭迎奉祀。『五媽婆祖』係民國60年由新營恭迎奉祀。 今廟貌為民國73年重建落成。



Josep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灣裡馬鎮宮奉祀『馬府千歲』、『白府千歲』、『天上聖母』三位主神。廟內供奉之『馬府千歲』擁有九頭十八隻手的造型樣貌,十分特別,地方信徒稱呼祂為「馬王爺」。
至於為何廟內會供奉『馬府千歲得追溯自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白府千歲』原是雲林縣四湖鄉廣溝厝由曹家祖先歷代供奉的祖佛,後來移居到永寧草埔仔(今灣裡興農里)。

Josep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小在台南鄉下長大,對於仿間宮廟的印象,一直停留在進香、乩童、自殘(操五寶)的印象中,可能過於血腥,也使得在後續的成長過程中,儘可能地會避開與仿間宮廟的交流,雖然如此,但還是還是一位算虔誠的道教徒,三不五時會走走一般大廟,向神明祈求平安、順心、安康。
2018年春,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與朋友一起來到位於桃園南崁的『聖巡府』,參加與府內主人的聚會,也是數隔數十年,再次有機會踏進仿間的宮廟,也因這機緣把我與神尊的距離拉的更近一些。
猶記第一次踏進『聖巡府』時,印在眼簾的即為擺放整齊畫一的三層/三排神尊,中間主奉為『文衡聖帝』(即為關聖帝君),在這裡,採白色明亮的光束,與傳統記憶中紅色燈光的大廳環境有些不同,一進去就讓人感覺相當舒服~,府內共計供俸有31尊神尊,分別分靈來自於全台各縣市的各大廟宇,搞笑的是,自己卻在這31尊神尊的髮像中,僅約認出10來尊,什『五府千歲』、『五年千歲』根本是傻傻分不清楚,直到現在,才大概認識七、八成,只能說,慧根太弱了~~~
『聖巡府』前身為『武聖宮』成立於乙未年(民國104年),草創階段由原張家公館恭奉神尊『池府千歲』(五府千歲)、『金龍太子』、『福德正神』三位神尊為基礎,依旨意陸續迎請『濟公 二師父』、『大太子』、『二太子』、『三太子』,設壇於南崁路一段47號5樓,當時主奉神尊為『池府千歲』。
Josep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傍晚離開新天地後,
隨即再搭1號線前往上海馬戲城站,
觀賞ERA雜技秀。
Josep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