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溪永昌宮,舊稱永昌祠,俗稱南興廟,是位於臺灣桃園市大溪區南興里的神農廟,為客家族群所建,其主神神像曾傳出似開漳聖王像。
約乾隆七年(1742年)間,客家人在南興西尾地方山坡上,建立神農廟,初名「永昌祠」。地方俗稱「南興廟」。
道光七年(1827年)年廟宇遭焚。其主神的神農大帝神像與香爐,安祀於龍潭龍元宮,之後永昌宮重建時只迎回香爐。戰後地址曾是南興里11鄰廣福9號。2003年底,永昌宮整修完成,花費新台幣2400多萬。
大溪永昌宮,舊稱永昌祠,俗稱南興廟,是位於臺灣桃園市大溪區南興里的神農廟,為客家族群所建,其主神神像曾傳出似開漳聖王像。
約乾隆七年(1742年)間,客家人在南興西尾地方山坡上,建立神農廟,初名「永昌祠」。地方俗稱「南興廟」。
道光七年(1827年)年廟宇遭焚。其主神的神農大帝神像與香爐,安祀於龍潭龍元宮,之後永昌宮重建時只迎回香爐。戰後地址曾是南興里11鄰廣福9號。2003年底,永昌宮整修完成,花費新台幣2400多萬。
大園仁壽宮為區內居民的信仰中心,宮內奉祀感天大帝,始於清道光18年(西元1838年),由福建省漳州府漳浦縣人許文量恭請來台。
初期安奉於民家,緣大帝神威赫濯,為民消災解厄,醫治萬病,無論何種疾病,都能藥到病除,為此各地善男信女感念大帝恩澤,遂於清光緒11年(西元1885年) 8月10日,由大坵園地方人士李登及許阿斗等,發起勸募緣金1200元,謹擇本址,建設土角造葺瓦廟宇,題曰:「仁壽宮」以奉祀大帝。
清光緒廿一年(西元1895年)七月十日早晨,當時天氣晴朗,風平浪靜,當地居民如往常下海捕魚或採摘海菜,遠聞鑼鼓管弦聲美妙之傳入耳中,望見近海,有一帆船異常美麗,徐徐而來。當庄民游泳登船查看,發現船艙內潔淨富麗,且安奉十數尊神像,視之各有書名,即為鄧府、金府、龐府、紀府、凌府、唐府、姬府、王府、袁府等九府王爺及九府夫人,並有狗、羊、貓、雞、鴿,和醬、鹽、油、酒、米、柴、及白飯二鍋,摸之尚溫,桌上設有滿席佳餚,庄民議論咸信此乃大陸駕至之神船,王船到此,必有吉兆,隨即上岸告知保正郭惷九;翌日,保正邀集庄內壯丁下海,合力將神船挽起,恭請九府王爺暨夫人回來,先奉祀於一茅屋中,村民紛紛聞風而至朝拜。
清光緒廿一年八月,由保正及地方人士林萬振等發起募捐,募得1,200銀元,由九府王爺選址於同年九月興建貴文宮,將神船拆為建材,同年十月十日完工,恭迎九府王爺暨夫人入廟奉祀。昭和9(1934)年,地方信士提議改建廟宇,由保正郭蔡財及大園庄長林呈禎申請,經新竹州知事核准,由郭蔡財等人發起募捐,於日昭和10(1935)年新建,昭和11(1936)年完竣。民國82年由廟宇損壞陳舊,遂發起重修,於民國84年冬告竣,同年農曆十一月十日至十二日,啟建王爺渡台一百週年祈安三朝法會。
先民拓荒墾地必尋水源之地,水井西臨台海南傍北港溪又有七項之多如馬蹄形之湖環繞其中是為水源基地因而附近聚落取水於此後又加牆圍之一如井狀故稱之水井,而先民聚井之旁而成庄故稱水井庄,又庄內之民得祖先之傳,鑿井之技冠及全台更放眼全球,台島之井為庄民之作不計其數,故以水井稱之良有以也,且庄民代代以尊天敬神為寄託因而有奉天宮之建。
本宮原奉祀開基主神為北極玄天上帝,係於清朝康熙二十二年歲次癸亥公元一六八三年,葉姓祖先自福建漳洲渡海來台,至康熙五十五年歲次丙申公元一七一六年,由庄民簡建草壇奉祀玄天上帝膜拜,因神靈顯赫造福蒼生眾信士,因感念神恩浩蕩草壇年久不易修繕,故於乾隆年間歲次乙亥由保長葉黃添策動境內信士,捐獻重金改築廟宇取名曰奉天宮。
福興宮建於1723年(雍正元年),主祀「天上聖母」。為域內最古之祠廟。此尊媽祖為本廟開山明海禪師於1717年(康熙56年)遠自福建莆田湄洲嶼奉請而來,而開山明海生於1662~1722年間(康熙年間),第四代應瑞生於1732年(雍正10年),為福興宮自新街遷宮至大街之主持,按其前四代住持分別為明海、性憱、琦蘭、應瑞、至1912年~1925年(大正年間)為十一代惟參。
三山國王,為廣東揭陽縣霖田(位於潮州西邊)境內巾山、明山、獨山三座山神「神化」的總稱。其受封,據傳是在宋太宗太平興國4年(西元979年)。當年太宗御駕親征,討伐流寇劉繼元,被困於太原城下,忽現金甲神人操戈馳馬而降,嚇退賊寇,劉繼元降服,王師因而大捷。凱旋時,城上雲端出現:「潮州三山神」字樣,知為神靈顯異助陣,乃賜廟額:「明貺廟」,詔封三山神為『巾山國王』。
大王,俗姓連名傑,字清化威德報國王明山國王,
源興宮,為一道教寺廟,自同治10年(1871年)由村民捐資興建以來,已有140餘年的歷史,是瑞里村內最大的寺廟。廟內主要供奉太子爺、吳鳳公、五穀王、延平郡王及觀世音菩薩,後來逐漸增加三官大帝、五府千歲以及福德正神,由於瑞里地區開發甚早,早年源興宮香火鼎盛,除本地村民外,尚有自太和、瑞峰,以及竹崎鄉中和村遠道而來之信徒。
源興宮於民國71年重新翻修,歷經四年完工使得現在模樣。寺廟內有許多吉祥的圖案,除了常見的龍柱,還有許多不同的故事壁畫,每件壁畫都有不同的預言傳說:釋迦太子六年苦行、子牙諫主隱磻溪、靖姑收妖不勝枚舉。是瑞里村民信仰的中心,更是泡茶聊天聚會的好所在。
緣遜清乾隆初年,先民卜居梅坑(又稱梅仔杭嗣改小梅,光復後易梅山)。
華路藍縷以處草莽,居民虔祀北極玄天上帝以冀能沐神麻,時有李紹者,籌組元宵橋燈會以支持,迨嘉慶末朝,盧光順、何春梅等首倡建廟以祀典議起,附和日眾遍及五十三莊,捐獻熱烈,眾志成城,嘉慶二十五年(民前九十二年歲次庚辰)。
秀春廟竣,擇宮號「玉虛」。廟宇莊嚴,神靈顯赫,日漸遠播香火,隨之鼎盛,至道光年間,劉深池、江騰仁、何房先、何能雲諸氏出首。捐緣增後殿,供祀觀音佛祖暨十八羅漢等尊像(光復後移祀於梅山嚴禪林寺)並在東畔附築瓦屋數據籍為學以興教育。
下泰山巖又名下廟、顯應祖師泰山巖。泰山區有二座泰山巖,由於泰山地勢西南高稱頂泰山,東北低稱下泰山,因此二座廟就以所在位置區分為頂泰山巖與下泰山巖。兩座泰山巖奉祀主神同為顯應祖師。頂泰山巖在清乾隆年間建於崎子腳,距今約250年,乃福建泉州安溪人李符記氏之祖父序彥、祖叔父序原,由原鄉奉迎來臺奉祀。
後因香火鼎盛,信徒日眾,下泰山地區信眾咸認「朝山不便」,醞釀分祀,距今128年前,即光緒元年(1875),由黃永來及蔡烏豬二位董事倡議並獲諸信徒捐應,逐自頂泰山巖分祀創建,即是今下泰山巖的由來。
新北市鶯歌區之得名,源於北面的龜崙領丘陵地區,有一酷似鶯或鷹形的巨大岩石(位於今北鶯里)早期被先民稱為鷹哥石,又有鶯哥石、嬰哥石、鸚哥石等名,這是「同音通假」的緣故。《淡水廳志》卷十三〈古蹟考〉記載「鶯哥山,在三角湧,與鳶山對峙。相傳吐霧成瘴,偽鄭進軍迷路,炮斷其頸。」
鶯歌碧龍宮的創建,迥異於其他由先民自中國原鄉迎請香火、神像渡臺或自其他宮觀分靈、出火而興建的廟宇。從發跡、草創到改建,碧龍宮皆座落於建德山上,可說是臺灣道教廟宇的「原生種」。值得注意的是,碧龍宮的興建,有一段出現於日治時期且流播遐邇的「龜公石」神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