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清宮位於宜蘭縣冬山鄉梅花湖山麓,是一座集中國古典之精粹,堂構鼎壯,莊嚴無比的巍峨建築。它依山傍水,與清靜脫俗的自然景觀相互輝映,蔚為人間仙境。距離羅東市區約七公里,沿途風光明媚,加上梅花湖碧綠清澄,山光水秀相映成趣,堪稱為探幽攬勝的最佳去處。
三清宮係於民國五十九年為宏揚道教教義、提倡倫理道德、復興中華文化及配合梅花湖風景區之開發,並以倡辦社會教化、推動公益慈善、淨化信眾心靈為宗旨。本項建宮大事由當時宜蘭縣縣長陳進東先生面諭當時縣政府水利課長白土炎策劃。陳縣長率先無償提供四、二五公頃的私有土地,配合地方熱心人士,於民國五十九年六月開始興建。


Josep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開基三官廟創建於乾隆四十三年,據殿上懸一大匾額、署乾隆丙午年桐月(西元一七八六年)係官人所題贈者,兼有蔣元樞先生之祿位牌及修廟總理葉履仲先生之祿位牌得考知係蔣公子之手創立,又據臺灣縣志云係知府蔣元樞之別墅,而後献為祠廟,供民奉祀神位。
正龕奉祀三官大帝(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左右兩龕奉祀天醫真人孫思邈以治病及財神趙公明以求財兼祀日月神(太陽、太陰星君)以求日月光華、陰陽調和,臺民敬仰虔誠,香煙隆盛,迨嘉慶年間,山西省大僧尚來居此廟渡眾生,其後年久月深,風雨剝蝕,乏人管顧,荒廢一時,至咸豐四年歲次甲寅(西元一八五四年)西蜀之人袁明高,渡臺懸壼濟世,頗出人望,當時巡撫徐公眷屬奇疾,被治痊癒,乃命伊至本廟主持,自袁氏在廟主持奉香,兼行醫濟世後引而信徒激增,香火漸盛,捐出緣金者踴躍,積金貳仟多元,於咸豐十年重建全部廟貌。


Josep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梧棲萬興宮主祀神明為蘇府王爺,為原日本時代梧棲街第五保,即現今中和里之信仰中心。
另有一說本廟創建於咸豐二年(1852),相傳是因當時梧棲與中國泉州地區貿易往來頻繁,為祈求航海平安,由鹿港奉天宮奉迎蘇府王爺神尊前此,其後神靈赫,香火鼎盛。
本廟前方原為車埕,乃對外通商貨物運送之集散中心。
民國六十二年地方善信倡議重建,改為北方宮殿式建築,廟內引用忠、孝、節、義的故事做為壁飾,另廟內有一塊「護國佑民」十,與梧棲真武宮之「威昭瀛嶼」十、大庄浩天宮的「德保生民」匾同為記錄梧棲與戴潮春事件相關之重要文物,不過其匾額之形制與真武宮及浩天宮之匾額形制大不相同,疑為後來重製。
Josep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南的水仙宮就是除了主神大禹王以外,配祀的就是禹帝、奡王、楚王(項羽)、伍大夫(伍子胥)、屈大夫(屈原)等五位,俗稱「一帝二王二大夫」。
水仙宮創建於康熙四十二年(西元1703年),位於當時府治的西定坊港口,即為昔日 五條港地區的南勢港口尾端,是府城水陸交通必經之地。自康熙五十七年(西元1718年)第一次改建後,迭經增修。乾隆二十七年(西元1783年)北郊紳商 再集資重修,並設郊商辦事處於此,遂使水仙宮成為當時府城的商業中心,香火也更旺盛。民國三十年(西元1941年),日本人施行市區改正計畫,將廟宇中、 後二殿拆除,戰後,信眾合力重建而成今貌。
台南水仙宮主祀水仙尊王,簡稱「水仙王」,也就是海神,由於早期台灣與大陸之間的 往來都靠船航行大海,對於自然現象的變化又無法預估或掌握,所以對於那些能化解海上危難的神明都敬之至誠,造成對「自然崇拜」的信仰,如山有山神、水有水 神、風有風神等等。大禹因為利用疏導的方法治平水患,造福百姓,紛紛以水神來奉祀他,另外配祀的四人,可能生平作為都以忠、孝、節、義為原則,卻都落得死 於水裡的下場,所以也深為民間所感動而崇拜之。台南的水仙宮就是除了主神大禹王以外,配祀的就是禹帝、奡王、楚王(項羽)、伍大夫(伍子胥)、屈大夫(屈 原)等五位,俗稱「一帝二王二大夫」。
建築特色:屬閩式平房,初建為三進大殿,二次大戰時,日軍為建防空地,拆除水仙宮的後、中兩殿,台灣光復 後,目前只剩單殿單進的建築形式,坐東朝西,開三門,門上不繪門神而改用門釘;重建成今貌,雖然古意盡失,但其歷史價值仍存。廟內壁間的石碑有三塊,年代 最古的是乾隆三十年(西元1765年),台灣府知府蔣允焄立石的水仙宮清界勒石記,最近的有民國六年(西元1917年)廟董立石的重修水仙宮碑記,另有一 塊是與水仙宮沒有關聯的石碑,是福建分巡台澎兵備道,為嚴禁海口舞弊勒索以安商艘事,嘉慶元年發水仙宮張掛曉諭的碑記。門前一對抱鼓石、基座及石礎的雕工 非常精美,木刻神像、雀替精美。
Josep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行天宮宗教志業體奉玄空師父「慈悲為本、方便為門」的濟世大願,於行天宮台北本宮、行修宮(三峽分宮)、北投分宮三座清淨聖廟,宏揚恩主公五倫八德之聖訓。超過半世紀,行天宮積極宣揚正信理念,以道德教化及社會關懷為依歸,力行宗教、文化、教育、醫療、慈善五大志業。企盼淨化人心,共創溫馨祥和社會,以不辜負 玄空師父當年的苦心擘畫。
民國三十四年,三峽白雞爆發瘧疾,玄空師父慈悲發心為地方請命,幸得關聖帝君聖允,於海山二坑礦場辦公室闢一靜室,創設「行修堂」奉祀關聖帝君,祈請瘟疫平息。不久疫情趨緩,遠近信眾無不叩恩感謝,信仰日堅。

民國三十八年,玄空師父捐資購買臺北市九臺街一間齋堂,行天堂遷錫進駐,聖賜「關帝廟行天宮」,此即為昔日信眾所熟知「九台街恩主公廟」,位於今台北市中山區新興國中附近,由空真子師父擔任第一任住持。
Josep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清領時期,大甲已居台灣中部之重鎮,人口聚集,車馬輻輳,洋溢著繁榮氣象,民眾在衣食飽足後,乃轉向更高層次的智識追求,以提升文化水準。然而當時的大甲缺乏文教機構,學子們必須遠涉他地求學,而當時的大甲溪又常泛濫,造成舟楫困難,渡者常有生命危險,鎮民感於此,興建文教之所更殷。

大甲在同治元年,大甲舉人何清霖即感此而曾申請興建「文昌宮」,內設義塾,以推廣並宣揚文教,獲上級允准,惟因當時經費及廟地一時之間無法齊備而暫予作罷,直到嚴金清到大甲時,傳集紳耆王崑崗、蔡學禮、陳大賓,以及生員何清霖、張際文、童生王輯圭、陳福祺等商議在大甲設義學一處,延師一人,月送修脯銀四元、生舉以十六人為限,時為同治七年之事,然而義學後來因何而告結束,卻尚乏文獻可稽,無法考證,這或許亦是推動光緒年間設立「文祠」的原因之一吧!

Josep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風神廟現有建物為日治時期重建,平面格局為三合院式帶軒,即三間起的正殿前帶四柱式單開間秤亭。但是風神廟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西元1739年(乾隆四年),位於當時南河港安瀾橋邊,主要是祈求風神保佑船隻往來的安全。廟內神像為府城寺廟神像藝術所罕見,風神高居殿堂之上,雍容華貴。陪侍的水神和火神,一青一紅。可惜日治時期日人實施市區改正,因開闢道路(含民權路三段),而將官廳後面的殿、屋、公館全部拆毀,所供奉的神像遷移至官廳內。民國十三年、四十六年曾再加以重修,惟已不復當年規模,不過廟前乾隆時代所建造的的石造牌坊卻還保存良好,古味猶存。

風神廟,國家三級古蹟,是全臺灣唯一的風神廟。清乾隆四年(西元1739年)由巡道鄂善所創建,位於當時南河港安瀾橋邊。乾隆43年,知府蔣元樞重修,採舊制依次為頭門、官廳、風神位正殿、大士殿、總側公館作為官員暫宿處。日據時期因市區改正開闢民權路沿線,將風神廟拆除過半,巷道取代河港,保留正殿並移至今址。

Josep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笨港口港口宮肇建於清康熙二十三年(西元1684年),至今分靈超過三千多間宮廟。


由先民林楷自大陸湄洲奉請媽祖金身渡臺,由笨港口登陸至蚶仔寮,相傳此地為『鯉魚吉穴』,遂擇為開基之地。結合六庄十一角頭集資共建草廟,取名為『笨港口天后行宮』。清嘉慶十六年(西元一八一一年)重建為磚瓦結構,清同治十年(西元一八七一年)易宮名為『港口宮』,清光緒三十年(西元一九○四年)集資以嚕咕石重建,民國三十七年再次重建,歷時十年於民國四十七年竣工,並於四十八年舉行建醮祈安大法會,聖母據此靈地,神威顯赫遠播全台,蔚為本省一大宗教觀光聖地。
Josep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鄭成功祖廟為奉祀鄭成功的鄭氏家廟,為明永曆十七年(1663年)鄭經所建之專祠,奉祀其父鄭成功與其母董氏。該廟位於中華民國台南市中西區(臺灣府城寧南坊五帝廟街)。臺灣納入清版圖後,改稱鄭氏大宗祠,又稱『昭格堂』。近年易名鄭姓宗祠,後來才又回復正名『鄭成功祖廟』。該廟於1985年(民國74年)11月19日公告為台南市三級古蹟。

鄭經在明永曆十七年(1663年)從金廈來到臺灣後,隨即建立了祭祀其父的「延平王廟」,又稱「先王廟」,後來鄭經逝世後建了祭祀他的「二王廟」,該廟遂又稱為「大王廟」。後來明鄭滅亡於明永曆三十七年(1683年)之後,施琅曾來此處祭拜鄭成功,但後來由於鄭氏族人被遷回中國大陸,周圍居民又不敢公然前去祭祀鄭成功,導致該廟一度被兩個姓許和姓蔡的官役佔去,直到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才由士紳鄭其嘏等人贖回重修,並改稱「鄭氏大宗祠」,又稱『昭格堂』,而之後數年也有數次整修過。
進入臺灣日治時期之後,由於大正八年(1919年)進行市區改正而拓寬廟前道路,導致該廟門前有部分被拆除。而到了昭和五年(1930年),適逢舉辦「臺灣文化三百年紀念」,鄭氏家族則組成了臺南鄭氏宗親會並發起募款,於兩年後完成該廟的整修。
Josep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慈惠堂位在花蓮吉安鄉勝安村,是一座香火鼎盛的道教勝地,殿中主祀瑤池金母,建於民國三十九年。其信徒遍全省,各地皆設有分堂,每年逢金母誕辰之日,鑼鼓喧天,舞龍舞獅,十分熱鬧。
歲次乙酉年(民國34年),10月25日台灣光復後,瘟疫四起,民不聊生,又逢三期末劫,況,西方風氣與物質漸漸趁虛入侵,誘惑人心,瑤池金母觀滾滾紅塵火宅墜之甚易,出之甚難,若無慧力何能解脫輪迴之苦!以致於歲次戊子年(民國37年)農曆6月初三日普渡勝會,瑤池金母大發慈悲,救苦救難,在仙佛神聖諸高真護衛之下,聖駕下凡,發詳於花蓮市郊田埔荒野丘地的一間小茅屋中,廣收五十位契子女,大顯母道,曉喻世人,造德修身。


Josep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