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領時期,大甲已居台灣中部之重鎮,人口聚集,車馬輻輳,洋溢著繁榮氣象,民眾在衣食飽足後,乃轉向更高層次的智識追求,以提升文化水準。然而當時的大甲缺乏文教機構,學子們必須遠涉他地求學,而當時的大甲溪又常泛濫,造成舟楫困難,渡者常有生命危險,鎮民感於此,興建文教之所更殷。
大甲在同治元年,大甲舉人何清霖即感此而曾申請興建「文昌宮」,內設義塾,以推廣並宣揚文教,獲上級允准,惟因當時經費及廟地一時之間無法齊備而暫予作罷,直到嚴金清到大甲時,傳集紳耆王崑崗、蔡學禮、陳大賓,以及生員何清霖、張際文、童生王輯圭、陳福祺等商議在大甲設義學一處,延師一人,月送修脯銀四元、生舉以十六人為限,時為同治七年之事,然而義學後來因何而告結束,卻尚乏文獻可稽,無法考證,這或許亦是推動光緒年間設立「文祠」的原因之一吧!
光緒十一年,台灣建省,當時台灣巡撫劉銘傳特重文教,力奏增加台灣科舉名額,各地乃紛紛興建書院、學堂等文教機構,貴為重鎮的大甲在文教事業卻可說乏善可陳,有識之士因此之故,極力推展文教,由大甲恩貢生陳肇芳,力呈家鄉學之重要性,新竹知縣方祖蔭乃與陳肇芳再度申請興建文教之所,終獲嚴金清批准,適逢大甲土堡內西北隅為謝國佐田地,且又緊鄰王崑崗、林鳳儀宅第,實為興建文教之最佳地點。故由鄉紳謝耀炎捐菜園地充做廟地,王俊以建屋所剩材料資建,林鳳儀出資贊助,由唐山請來師傅、購買建材,於光緒十三年三月順利興工,至翌年六月,這座二進、廂房共十間,建築費共計銀五千四百圓的文祠終告完成,歷時一年有餘。
地址:台中市大甲區文武路116號
電話:04-26872101
資料來源:https://www.dajia.taichung.gov.tw/1262555/post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