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鳳廟,舊稱阿里山忠王祠、成仁廟,是位於臺灣嘉義縣中埔鄉社口村、主祀吳鳳的廟宇,曾獲臺灣總督府、中華民國政府重視並舉辦祭典,後來因吳鳳事蹟的爭議而沒落,亦曾遭到破壞。臺灣民間傳說中,吳鳳捨生取義故事、促進族群和諧的傳說與天水夫人並列。位於今社口村的吳鳳廟相傳創建於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為通事楊秘受當地人民請求所建。廟宇維持經費部分來自阿里山蕃租。道光年間地震嚴重毀損。
日治時期
該時期,蕃租補助斷絕,一直到1913年都由附近的信徒捐助勉強維持。1906年梅山地震,整座吳鳳廟也完全倒塌,神位與神像只好暫時搬回管理人家中安置。明治年間,嘉義廳長津田毅一將吳鳳的傳記刊行給社會大眾,又支助管理人羅才、黃永美、張好、陳為政等人。接著,總管原住民事務的蕃物總長大津麟平提議改建吳鳳廟。1911年10月改建的申請得到嘉義廳許可,又在嘉義地區募集日幣四千圓,立刻於同年11月5日開工,隔年5月8日竣工。1913年3月由佐久間左馬太總督親自蒞臨主持落成典禮,並且贈送總督題字的「殺身成仁」匾額。1914年之後,中埔支廳以下各保正每年初捐獻日幣二圓,合聘莊冠世為廟公。至於例祭日之費用及演戲酬神費用,由參拜者自由捐獻。後因經費不足,廟宇也日漸荒廢,有時廟公都沒來上班,廟宇空蕩。
1925年,嘉義郡守荒木藤吉欲再次改建,計畫募集日幣八萬圓,但未成已被調離他處,繼任的佐藤房吉接續募集資金,1931年完工。廟頭增加「阿里山忠王廟」匾額、廟內有手持長劍、腰跨白馬的吳鳳雕像;還有寫著「皇清阿里山通事安撫有功吳諱鳳公神位」的靈牌等。落成儀式在同年12月23日舉行,太田政弘總督親自參列,並奉上「流芳後世」匾額。當時有「吳鳳祠」、「成仁廟」及「吳鳳公廟」等稱呼。1937年3月23日,南瀛佛教會的曾景來前往該廟參拜,聽聞廟守杉景記氏說計畫募集日幣二十萬圓重新改建成神社。
主奉:吳鳳
地址:嘉義縣中埔鄉社口村23鄰社口1之3號
電話:NA
FB專頁:NA
官方網站:NA
資料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90%B3%E9%B3%B3%E5%BB%9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