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北港 義民廟

義民祭祀的宗教活動,主要源自於清領時期以來,臺灣本土陸續發生各種民變事件、地方各籍移民仇殺械鬥、種族衝突與抗日行動中,官方或各地區人士集體收埋死亡屍骨,進而立廟奉祀。但義民信仰不同於大眾爺、萬善祠信仰,主要在後者所受納的多屬無主遺骨或是死於非命者,而義民奉祀則往往基於當時的國族政治意識、宗族意識,藉以表彰「忠義」的一種具體形式,尤其對屢生民變的清領時期,官方公開賜頒表彰名號,用以嘉許抗清民變中,助官陣亡的地方人士,更是具有結合民間信仰,激發效忠節義,抑止反抗行動的重要目的。

雲林北港 義民廟

台灣義民奉祀多盛行於客籍部落,有其特殊之歷史成因,而北港義民廟為台灣少數奉祀福建籍助官平亂義民之所在,顯見其非但具有本縣發展歷史上的重大意義,對於整個臺灣之歷史意義亦極為特出。

 

北港義民廟的成立,主要起於清領時期中南部兩件重大的抗官民變事件,其一發生於乾隆五十一年至五十三年(一七八六-七八八年)的「林爽文事件」;其二為發生於清咸豐、同治年間(一八六二年-一八六三年)的「戴潮春事件」。乾隆五十一年冬,林爽文會合天地會,以「反清復明」為號召,發動抗清民變,於攻客彰化之後,轉兵南下,民變戰局擴延至沿海北港一帶,同時沿海一帶盜匪亦趁勢為亂,引發臺灣中南部地區社會劇烈動亂。當時(乾隆五十二年)北港地區為免於抗清兵勇與盜賊的侵擾,組成「義民團」(相傳有一百零八名壯丁勇士參與,並帶有一隻勇猛忠犬),然於多次戰役之後,終因陷於詭計全體罹難(當年五月三十日)其後福康安渡海平定亂事,乾隆五十三年此一抗清民變全部弭平,北港地區並獲清政府御頒「旌義」金匾,以表揚鄉勇助官禦亂的事蹟,同年六月北港仕紳倡議將義民遺骸合葬瓦棺,並建立「旌義亭」,明訂義民罹難之日為年度祭辰,以資奉祀。

 

同治元年(一八六二年)起事的「戴潮春事件」中,北港紳民義勇再度協助官方,除維護本地家鄉安全防務,更隨清軍赴嘉義退敵解圍。此事件平定之後,計有三十六名本地義勇死於戰役,於是合祀於乾隆五十三年所建之旌義亭中。同治二年(一八六三年)因黃玉琮敬獻石雕香爐,上書「義民公」字樣,於是「義民廟」之稱呼逐漸取代舊有之「旌義亭」。


本廟自建立完成後,又經歷數次大小整建,其中於光緒廿年(一八九四年)重修三川殿及主殿,並增加義塚後進堂舍,為建立今日廟體主要規模的一次大修。其後於日治大正七年(一九一八年)進行三座義民塚之修繕;昭和五年(一九三0年)改土埆壁體為磚造壁體,並新增多項屋面、壁面、詩文、彩繪的設施;民國五十五年更換部份受損木結構為水泥製品(天溝與三川電部份構材);民國五十八年屋頂整修,重做剪黏脊飾;民國七十九年由匠師劉秋鴻進行全廟新敷彩繪工程;民國八十年改建後堂次間與義民塚塚身為水泥建物。

雲林北港 義民廟

主奉:義民公

 

地址:雲林縣北港鎮旌義街二十號

電話:05-7838213
FB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peikang.yimin.temple/?pageid=252700134919133&ftentidentifier=1476030405919427&padding=0

 

官方網站:NA

資料來源:https://content.yunlin.gov.tw/News_Content.aspx?n=1023&s=106677


檢視較大的地圖

arrow
arrow

    Josep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