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景美 集應廟 保儀尊王

景美集應廟最早於1860年(清咸豐10年)由福建省泉州府安溪縣高姓族人建於竹圍內(今景美國小南側近景美溪的操場),因經常淹水、風水不佳,於1867年(清同治六年)重新建廟於景美街現址,在正殿高懸當年廟宇落成時高姓族人所贈「大平世澤」匾額見證歷史。

台北景美 集應廟 五穀先帝%26;保儀大夫%26;大德禪師

台北景美 集應廟 林氏夫人

廟宇歷經三次大整修,每次大修竣工都有贈匾祝賀及銘刻碑文紀念:第一次在19241926年(日治大正1315年),廟內置「威鎮東瀛」、「南閩遠服」匾額及捐款芳名碑文;

4. 福德正神.jpg

5. 文昌帝君.jpg

第二次在19591960年(民國4849年),廟內置「澤普黎庶」、「神靈顯赫」、「安邦護眾」匾額及捐款芳名碑文;第三次在2003年至2005年(民國92年至94年),廟內置「睢陽傳徽」匾額及本廟修建委員會所立之紀念碑文。

6. 財神 趙公明.jpg

景美集應廟是清代台北盆地淡水河流域漢人拓墾歷史上所遺留下來的重要證物,當時在淡水河、新店溪、景美溪、大嵙崁溪(大漢溪)、基隆河兩岸由漢人所建的聚落,大多以原鄉守護廟為中心。因此出現了閩粵皆崇拜的媽祖廟、粵人拜的三山國王廟、同安人拜的保生大帝廟、三邑人拜的青山宮與安溪人拜的清水祖師廟等。其中,以單姓為主的廟宇,要等到清末社會發達且富庶之後,某姓成為望族,為光宗耀祖乃集資建立宗祠或家廟,如台北城內的林氏與陳氏家廟。但是景美的集應廟卻頗特殊,早在清咸豐十年即建立,是安溪移民高姓所建的守護神廟宇。在台灣史上,集應廟具備了研究移民史與社會史方面的意義。

台北景美 集應廟

景美集應廟雖是古代聖賢崇拜之廟宇,但與台北盆地周圍山區開拓史息息相關。張巡、許遠二神在閩、台之神格職能亦轉變成「戰神」與「驅蟲害神」,有其時代背景與地理環境之因素。蓋大文山區位在台北盆地邊緣,靠近山區,漢人開拓時,易與原住民發生衝突,開發較遲亦較難,在雙方衝突時,安溪人請出保儀尊王及保儀大夫來激勵士氣、助長軍威;另一方面,在清朝同治以後,茶葉貿易大興,包種茶需加花料拌和添香,台北盆地成為供花區域,香花亦有蟲害,該神能驅逐蟲害,乃請神明巡境,舉行「迎尪公」儀式,為確保豐收,信仰更為虔誠。

台北景美 集應廟

主奉:保儀尊王

陪奉:五穀先帝、保儀大夫、大德禪師、林氏夫人、福德正神、文昌帝君、財神趙公明

台北景美 集應廟

地址:台北市文山區景美街37

電話:02 2934 8446

20200129_133423.jpg
FB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pages/%E6%99%AF%E7%BE%8E%E9%9B%86%E6%87%89%E5%BB%9F/153727881351448/

官方網站:http://www.jm-jiyingtemple.org.tw/

資料來源:http://www.jm-jiyingtemple.org.tw/


檢視較大的地圖

arrow
arrow

    Josep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