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忠亭義民廟,又名新埔枋寮褒忠義民廟,是位於臺灣新竹縣新埔鎮下寮里的義民廟,乃因林爽文事件而建,初期僅為四姓首事祭祀的小廟,後逐漸擴大,輪值圈涵蓋桃園、新竹,也成為臺灣日治時期最富有的臺灣廟宇。今日的建築列為縣定古蹟,而祭祀登錄縣定無形文化資產及國家重要民俗,和六堆忠義亭並列臺灣客家人兩大義民信仰之地,民國95年(公元2006年)列為新竹縣縣定古蹟。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林爽文事件平定後,清高宗乾隆帝分別賜御匾予在臺灣的各籍人民,泉州人得「旌義」、漳州人得「思義」、粵籍得「褒忠」及熟番得「效順」,相較於嘲諷十足,近乎羞辱性的「思義」匾,粵籍族群所獲得的「褒忠」匾,賦予了粵籍義民神聖地位並確保信仰的合法性。為義民建廟,客家、閩南、原住民皆有,其中以客家居多。當時客家義首之一王廷昌出資,委請鄧五得等人收集義民遺骸,並跟黃宗旺、林先坤、吳立貴其餘三大客家義首出面呈請福康安批准建廟。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十一月,戴禮成、才成、拔成三兄弟捐出枋寮庄舊社地,作為義民墓、廟地之用,立定〈仝立和議字〉,附帶捐地的條件為廟成後,必需供奉其父戴元玖的牌位。
相傳選擇該地建墓、廟原因,是當時沿途載運骨骸歸葬的牛車,原運到大窩口(今湖口鄉),但牛經過枋寮時竟不受驅使,經燒香禱告後,擲筊卜知義民的神意希望合葬於此,據說此地在風水上稱為「雄牛睏地穴」。廟方的創建沿革也引用新竹六家林姓所藏的古書,記載了牛車運載骸骨、蟻群銜土築墳的傳說,但學界認為不可信。另外,相傳人們為留在其餘地方的義民骨骸建立了苗栗市義民廟、湖口萬善祠。因乾隆年間械鬥死傷而建的員林地藏庵,其由來也有這種牛車停駐的說法。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冬於墓塚前方奠基破土,至五十五年(1790年)冬,正廳落成,稱為「褒忠亭」。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二月初二,擔任廟祝的王尚武任因年老無嗣、無親屬,遂邀請王廷昌、黃宗旺、林先坤、吳立貴此四姓首事在廟內見證,簽立〈立託孤字〉,當眾捐出380圓,作為興建前堂及橫屋的經費。該年冬,褒忠亭正式竣工落成。
主奉:義民爺
陪奉:觀音佛祖、神農皇帝、三上國王、司命帝君、福德正神
地址:新竹縣新埔鎮下寮里義民路三段360號
電話:03-588-2238
官方網站:NA
資料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zh-tw/%E8%A4%92%E5%BF%A0%E4%BA%AD%E7%BE%A9%E6%B0%91%E5%BB%9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