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祐宮的創建年代,有數種說法,依據連橫所著《台灣通史》:「慈祐宮,在興直堡新莊街,康熙25年建,祀天上聖母。」《台北廳志》也沿用這說法,加上新莊人口碑相傳的說法,新莊人大都沿用康熙年間所建之說辭。
而余文儀的《續修台灣府志》記載,慈祐宮於雍正9年(1731年)所建;另外,陳培桂的《淡水廳志》則說乾隆18年(1753年)建;又根據廟中所嵌同治12年(1873年)立的《重修慈祐宮碑記》,則明確記載為雍正7年(1729年)。
根據新莊人所傳說的,慈祐宮於康熙25年(1686年)開闢之初,先建小廟加以崇祀。
隨著新莊平原的拓墾發展,移民愈來愈多,香火也日益鼎盛,到雍正年間,新莊因地利之便,成為南北交通要衝與貨物集散中心,成就「千帆林立」的景象;移民在生活安定富足之餘,感念媽祖的庇佑,雍正7年(1729年)由福建運來石材磚瓦、杉木,將過去奉祀媽祖的小廟,改建成相當規模的「天后宮」。
乾隆13年(1748年)新莊街大火,天后宮亦受波及,於是發起重修,同時為避火山之氣,在正殿後面開闢池塘引水鎮火,喻之「美人照鏡」、「倒照觀音」,因當時後村圳以北尚無建築物,池水倒映觀音山影。重修工程直至乾隆18年(1753年)完成,也改稱為「慈祐宮」。
媽祖是以中國東南沿海為中心的海神信仰,又稱天上聖母、天后、天后娘娘、天妃、天妃娘娘、湄州娘媽等。媽祖的兩大部將,是為媽祖察、聽世情的千里眼與順風耳。
相傳媽祖俗姓林,出生於中國福建省莆田湄洲島。自北宋開始受人建廟膜拜,逐漸傳播到福建、浙江、廣東等沿海省分,並向海外的臺灣、琉球、日本、東南亞(如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等地傳布。
台灣是個移民社會,人們以往渡海來台,都會祈求媽祖保佑,因此在各地建廟。至今,媽祖的信仰在台灣非常普遍,凡遇到媽祖出巡或其他媽祖的慶典,信徒必定人山人海,爭相一睹媽祖的聖容與魅力。
而之所以媽祖會成為台灣民間最重要的信仰之一,和清廷的用心有關。當年清廷攻打明鄭,清軍便利用媽祖信仰,以『顯靈護軍』的傳說,來瓦解明鄭軍心士氣。據台之後,清政府對媽祖信仰更是大力提倡,於是台灣的媽祖信仰,漸成為民間最主要的信仰之一。媽祖的生日是農曆的3月23日,每年在這個時候,本宮都會舉行盛大的法會慶典來祭拜媽祖以謝神恩。
主奉:天上聖母
陪奉:觀音菩薩、伽藍尊者、福德正神、武財神、註生娘娘、地藏王菩薩、達摩祖師。
地址:新北市新莊區新莊路218號
電話:02-22769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