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團法人台北市松山慈祐宮原名為「錫口媽祖宮」,又稱「松山媽祖廟」,創建於清乾隆 18 年 (西元1753年),距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主要信奉的是黑面媽祖。傳說媽祖得道成仙之後,就時常在海上救助遇難的船隻,在臺灣的信仰中,是一位很普遍的神明。
清乾隆元年 (西元1736年),有一位泉州籍行腳和尚,俗名林守義,法號衡真,他雲遊四方,廣結善緣,由湄州攜奉天上聖母分靈金身四處渡化世人。後決定渡海來台,於乾隆 2 年 (西元1737年) 經滬尾 (今淡水) 登陸,行抵錫口 (今松山地區),當時錫口地方仕紳多為泉州同鄉,且先民均崇敬媽祖,乃群起倡議集資建廟,安奉媽祖神像。
台灣各地媽祖廟供奉的媽祖,大多分靈自福建湄洲。本宮建廟募捐過程長達 10 餘年,由湄洲奉請媽祖分靈金身到錫口,並歷經 4 年的時間建廟,於乾隆 22 年完工,取名為「錫口媽祖宮」,成為錫口十三庄居民的精神核心,亦是當地生活及文化的中心。
從建宮慶成至今已經歷 200多年,期間經過 7次改建,「錫口媽祖宮」的規模愈來愈宏偉。西元 1920年,因錫口改名為「松山」,便正式更名為「松山慈祐宮」。
本宮建築為六層樓正方形,主殿三川殿相當莊嚴氣派,屋脊是以雙龍朝福、祿、壽三仙,有著保祐之意。宮內三川殿的石獅,為1803年的作品,在幾次的翻修中曾經一度被廢棄在他處,後來被發現後,將之置於三川殿前。由於呈現的是「雄獅張嘴、母獅閉嘴」的傳統,在臺灣十分少見,因此也成了鎮殿之寶。除了石雕之外,這裡的木雕也有著繽紛的色彩,不管是花卉、動物、人物都是栩栩如生,有著宮廟富麗的感覺。
慈祐宮一直是錫口十三街莊居民精神皈依之所,每年3月23日天上聖母誕辰,十三街莊就會配合慈祐宮分為東、南、北3路線,沿途各商店住家紛紛設案,備辦牲禮或鮮花素果,恭迎媽祖出巡繞境,讓整個松山區熱鬧騰騰。近幾年來慈祐宮依然是當地重心,更不用說,饒河街夜市就在旁邊,自然是熱鬧非凡。
慈祐宮鎮殿黑面媽祖法相莊嚴,正龕背飾祥雲金龍,千里眼與順風耳將軍分侍兩側。
■ 1 樓大殿:天上聖母、千里眼將軍及順風耳將軍
■ 1 樓西廂:福德正神、地藏菩薩、阿難尊者、目連尊者、五營神中壇元帥、虎爺、開山先靈神位及功德先賢祿位
■ 2 樓太歲殿:斗姥元君、六十值年太歲星君及護法神左輔右弼大將
■ 2 樓東廂註生殿:註生娘娘、十二婆姐及杜玉娘夫人
■ 3 樓佛祖殿:觀音佛祖 ( 南海觀音及千手觀音 ) 、善才龍女、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韋馱菩薩、伽藍菩薩、十八羅漢及彌勒佛
■ 4 樓帝君殿:關聖帝君、關平太子、周倉將軍、孚佑帝君、灶君、清水祖師、文昌帝君、魁星、水仙王、保儀大夫、廣澤尊王及五營神中壇元帥
■ 5 樓三清殿:三清道祖、三教教主 ( 釋迦文佛、太上老君及孔子先師 ) 、南極長生大帝、北極紫微大帝、馬靈官、趙元帥、地母娘娘、太陽星君、太陰星君及神農大帝
■ 6 樓凌霄殿:玉皇大帝、三官大帝、火官大帝 ( 火德星君 ) 、南斗星君及北斗星君
電話:02 2766 3012
FB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SONGSHANCIYOU/
官方網站:http://livebricks.incdoor.com/indexplates/intro.php?id=ssjyg&lan=TW
資料來源:
http://livebricks.incdoor.com/indexplates/intro.php?id=ssjyg&lan=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