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龍峒,原為平埔族凱達格蘭「巴琅泵社」的居住地,「巴琅泵」又名巴浪泵或大浪泵,是據Pourompon的音譯而來。大浪泵後來稱為「大隆同」,又因文風鼎盛而又名為「大龍峒」。其地理位置在淡水河與基隆河的交界附近,是現今台北市的大同區。
大浪泵的開發,在台北盆地漢人的拓殖史上其地位是僅次於艋舺,而開發的時間是要比大稻埕為早。
在明鄭時期,漢人在台灣的拓墾主要是在台灣的南部。北台灣或是台北盆地內漢人的拓墾則稍晚。從其地理範圍來說台北盆地的開發,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在陳賴章墾號的墾照中,大龍峒已是其北邊開墾的界域之一。
大龍峒保安宮,位於台北市大同區哈密街六十一號,俗稱「大浪泵宮」或「大道公廟」,2018年列為國定古蹟。清朝時期與艋舺龍山寺、清水巖祖師廟有台北三大寺廟之稱。
關於保安宮的創建,有幾種不同的說法,相傳清乾隆七年(1742),渡海來臺的福建同安人來到大浪泵拓墾後,返回故里福建泉州府同安縣白礁鄉的慈濟宮,將守護神-保生大帝,乞靈分火至大龍峒,名為「保安宮」,寓有保佑同安人之意,惟當時人口稀少,僅以木造架設簡陋廟宇奉祀。由於保生大帝神蹟顯赫,有求必應,時常顯靈濟助人民,信眾為感念保生大帝的庇佑,便於乾隆二十年(1755)醵資建造正式宮廟,歷經五年完工。
相傳乾隆二十一年(1756),當時大龍峒的先民,前往同安縣白礁鄉慈濟宮,恭迎保生大帝神像來臺奉祀,其中有大尊、小尊各一,以及中壇元帥、黑虎將軍亦各一尊,分乘兩隻帆船來臺。在啟程之前,曾有約定:先到者稱為「老祖」,後到者稱為「二祖」。
當時小尊的保生大帝神像、中壇元帥、黑虎將軍共乘一船,一路順風,由淡水登岸,直抵保安宮安座,因此稱此小尊之保生大帝神像為「老祖」。大尊的保生大帝神像因中途受困於風雨,便轉航到臺南布袋嘴北邊上岸,再取道陸路北上,途中又受到同安鄉親的恭迎膜拜,許多地方還有演戲的活動,因此抵達保安宮時,距離前者已有數月之久,此一大尊神像稱為「二祖」。此外,保安宮於道光八年至十三年(1828~1833)延請來自泉州的名匠許嚴前來本宮雕刻三十六神將,其造型、手法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主奉:保生大帝
陪奉:神農大帝、玄天上帝、關聖帝君、註生娘娘、池頭夫人、天上聖母、釋迦牟尼
地址:台北市大同區保安里哈密街61號
電話:(02) 2595 1676
FB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baoantw/
官方網站:https://www.baoan.org.tw/?&lang=tw
資料來源:
https://www.baoan.org.tw/history.php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4%A7%E9%BE%8D%E5%B3%92%E4%BF%9D%E5%AE%89%E5%AE%AE
留言列表